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2亿。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乙类传染病,中国现有血吸虫病人80万左右,其中每年出现的急性病例有一、两千例。血吸虫病的宿主钉螺一般生活在草滩、池塘、沟渠等野外多水区域。人们如果接触了野外不明水域的水,血吸虫的幼虫尾蚴就容易进入人体,造成感染。同时,受感染者的大便中会带有毛蚴。如果在野外随意排泄,毛蚴通过水进入钉螺体内,就会造成大规模扩散的恶性循环。说了这么多,快来看看什么是血吸虫病吧。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发病的原因
自尾蚴钻入皮肤,经童虫移行并发育为成虫,成虫成熟后交配产卵,虫卵沉积于肠道与肝脏等处组织内,血吸虫生活史中四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但前三者所造成的病变,或为一过性,或较轻微,均不足以对人体造成显著损害。唯虫卵沉积于组织内所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反应乃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尾蚴性皮炎:一般发生于感染后6-8小时,长者2-3天。尾蚴钻入皮肤后,其头腺所分泌的溶组织酶及其本身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及水肿,伴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成为“尾蚴性皮炎”。系由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持续1-2天后,丘疹自行消退。
童虫移行所致病变:童虫沿血流移行时,可引起经过处的脏器病变,以肺部病变较为明显,局部可见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可发生出血性肺炎,出现咳嗽、发热、荨麻疹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表现,这与虫体代谢产物或崩解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成虫寄生引起的病变:实验表明,成虫及其代谢产物仅产生局部轻微的静脉内膜炎、轻度贫血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体死亡后,虽可引起血管壁坏死和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性脉管炎,但较轻微,不致造成严重损害。成熟的雌虫产卵后,某些初次重度感染者可出现重度发热、全身不适、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急性血吸虫病表现,它可能属于免疫复合物型。
虫卵肉芽肿:虫卵除可沉积于直肠、乙状结肠、升结肠、阑尾、回肠末端及肝脏外,尚可见于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肺脏及脑等器官内。沉积于各处的虫卵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后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血吸虫病人群分布
血吸虫病治疗方法 支持与对症疗法
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患有其他肠道寄生虫病者应驱虫治疗。
病原治疗
(1)吡喹酮本药目前为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轻、口服、疗程短等优点。对幼虫、童虫及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对急性血吸虫病临床治疗治愈率很高。副作用少而轻,可有头昏、乏力、出汗、轻度腹疼等。
(2)蒿甲醚和青蒿琥酯也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
动物治疗
①改善水环境,降低密度,增加水流,把病鱼分散到较大的水体中,使鱼群有较大的运动空间。
②在饲料中添加氟哌酸2-6‰,干酵母8-12‰。大黄3‰,喂5天为一个疗程。
③若发现鱼群粪便变稀,可把大黄减量或停喂。
血吸虫病的危害
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突出症状,病人绝大多数会肝脏肿大,伴有压痛。感染较重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肿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血吸虫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对家畜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家畜得了血吸虫病后出现拉痢、消瘦和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主要通过接触血吸虫疫水,尾蚴经接触部位的皮肤、粘膜钻入人体而造成感染。感染方式有游泳、洗澡、洗衣、洗菜、淘米、捕鱼捉蟹等方式,赤足经过钉螺受染区也可能造成感染,感染的程度取决于侵入人体的尾蚴的数量,接触部位的皮肤面积越大、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则侵入人体的尾蚴数量也越多。
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
侵袭期
患者可有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
急性期 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2)胃肠道症状常呈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黏液。
(3)肝脾大。
(4)肺部症状咳嗽相当多见,可有胸痛,血痰等症状。
慢性期
多因急性期未曾发现,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或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本期一般可持续10-20年,因其病程漫长,症状轻重可有很大差异。
晚期
病人极度消瘦,出现腹水、巨脾,腹壁静脉怒张等晚期严重症状。
链接
杀虫剂增加血吸虫病爆发风险 杀虫剂是一把双刃剑:它们让农业的生产效率更高,但如果使用不当,会伤害野生动物和人类。如今,生态学家确认了发展中国家使用杀虫剂造成的一种新威胁。通过杀死蠕虫寄生的蜗牛的捕食者,它们会提高继疟疾后第二种最常见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爆发的风险。
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生态学家Ja-sonRohr和同事在60个开式水箱内创建了简单的生态模型。在将每个水箱装入800升池塘水后,他们放入两种能扩散血吸虫病寄生虫的蜗牛、供蜗牛食用的海藻以及两种捕食者——小龙虾和水蝽。最后,研究人员向水箱中掺入3种不同剂量组合的农用化学品——肥料、除草剂和杀虫剂。它们的浓度是美国玉米田附近的溪流和池塘所特有的。
不出所料,肥料增加了水箱中海藻的数量,而这反过来令蜗牛数量增多。除草剂也为蜗牛带来了更多食物,因为它杀死了大量笼罩在水面上的微小藻类。当这些藻类死亡时,水会变清,从而使更多光线到达生长在池塘底部的较大藻类,即蜗牛的食物。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模式显示,这种典型的肥料用量导致的蜗牛数量增加,会使该疾病传播给人类的风险提高20%。
杀虫剂“毒死蜱”通过杀死蜗牛的两种捕食者,起到了更大作用。水蝽会把头插进蜗牛的壳里,咬住这种软体动物,喷出消化酶,然后吃掉剩余部分。20厘米长的小龙虾则依靠暴力,直接夹碎2厘米长的蜗牛。“它们绝对是非常贪吃的。”Rohr表示。然而,当这些捕食者消失时,蜗牛的数量暴增。在这种情形下,血吸虫病传染给人类的风险增加了10倍。该团队在生命科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报告了这一发现。
尽管研究人员只向水箱中添加了一种浓度的杀虫剂,但模型显示,池塘中较低浓度的杀虫剂仍会对这种寄生虫病的传播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