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听西迁人说:西迁的故事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西迁的老教授在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写道:听党指挥跟党走,几代交大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内涵,就是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61年前交通大学的迁校,以及此后整整一个甲子的执着奋斗,使得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重要研究基地,为祖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科技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交大西迁老同志们表示敬意和祝福,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又提到我们西迁老教授了,特别是他说的‘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话语,我们体会尤其深刻。”85岁的西安交大卢烈英教授把总书记的新年贺词细细读了好几遍。备受鼓舞的西安交大师生纷纷表示,一定要坚守初心,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接力历史新使命,写好扎根西部、服务国家新篇章。
  向西而行为祖国献青春
  1956年8月10日,在上海徐家汇火车站,1000多名交通大学教职工、家属、学生,在上海人民热烈而不舍的欢送声中,登上了“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
  “我是乘坐第一趟‘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从上海来到西安的,火车就停在交大后门的徐家汇车站。”85岁的卢烈英教授说,这是一趟不需要车票的列车,登车人手中的红色乘车证上,赫然印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当年的青春年少,转眼已到耄耋之年。“要说西迁精神的内涵,我认为,首要的是胸怀大局、大公无私。”卢烈英说。
  “1955年5月,彭康校长向全校公布迁校决议后,各方都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跑西安’庆贺西迁。”82岁的朱继洲教授回忆道,“我们都是重点工业大学的师生,深谙国情,并未感到太意外,很快就掂出其中的千钧分量。”
  “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国家培养了我们,需要我们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这很光荣。”84岁的胡奈赛教授说。
  西迁的方针是边建边搬,以保证当年顺利开学。陕西省和西安市全力支持交大西迁,新校址敲定了——城墙东南角外,千年前唐朝兴庆宫遗址之上,1956年6月初,交通大学先遣队已在西安新校址安营扎寨。后勤职工被分为两班人马,一部分在上海负责物资和人员的运送;一部分在西安负责物资设备接运,解决到达人员的吃、住、行问题。校园基建工程正式开始,工期很紧,基本是边设计边施工。为不耽误来年开学,交通大学把基建科全部搬到西安,工作人员就住在工地上的工棚里。
  为保证教学用品在学生到达新校园时全部就绪,全校几十名后勤职工夜以继日奔忙在上海、西安两地,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有的同志甚至累得昏倒在岗位上,苏醒后爬起来接着干。在上海,每个家庭的所有物品都有人精心打包,安全运出;在西安,所有运来的物品都已在教师到达新家前摆放到位。在后勤职工的努力下,无论是课桌还是精密的仪器设备,各类物资都完好无损及时运到西安,甚至连职工托运的筷子都没丢一根。
  6月中旬,学校中心大楼、学生饭厅主体工程告竣;17幢员工宿舍和14幢学生宿舍基本完工;实习工厂、操场和福利用房开工兴建;机制专业、动力专业、电制专业、电力专业等几栋教学大楼以及图书馆大楼的设计接近完成。
  1956年8月,在校园建设初具规模后,西迁工作迅速启动,全校师生克服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开始西迁。9月10日,在西安人民大厦礼堂,学校隆重举行了在古城西安的第一个开学典礼。
  1956年开学典礼的第二天,校园里响起《东方红》,“同学们早上好!交大广播台今天第一次播音开始!”听着熟悉的音乐,同学们的心融化了。
  87岁的陈瀚教授回忆起往事,没有一句抱怨。“秋天雨水特别多,校园在搞基建,沟沟坎坎,我摔过两次。走进教室一身泥污,脸上还留有一些泥巴,学生们笑了,我也乐了。当时大家并不感到苦,唯一的信念就是要把学校迁好,让交大这块牌子永远闪光。”
  学校虽已初具规模,可以保证基本的学习生活,但因为还在建设中,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乡野之中喧闹的大工地。
  “学校还没有正门,时值初秋,沙坡村庄稼已收割完,坟堆纵横,尽是荒凉;校园的梧桐、樱花、草皮都需要从南方移植过来;食堂是暂由几个柱子支撑、外面裹着塑料布、临时搭建的小棚。”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卢烈英教授唏嘘不已。
  由于建筑物资紧缺,学校总务部门想办法请来了南方的能工巧匠,运来南方的竹子,精心搭建了一座令师生和市民啧啧称奇的草棚大礼堂:地是黄泥地,顶是茅草盖,能同时容纳5000人开会,虽然冬冷夏热,但能遮风避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员工大会、文艺演出、放电影、开音乐会,都在这里举行。师生们对这段记忆印象深刻,草棚也成了迁校后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西迁师生员工在艰苦岁月的磨砺中创造了崭新的业绩: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少开一门课程,也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薪火相传为西北育英才
  迁校的第一个10年间,学校输送毕业生1万余人,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53年培养学生总数增加了一倍。科研更是异军突起,其成果进入全国高校“五朵金花”之列。
  迁校的第三个10年,西安交大被列为全国5所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开始了跨越式发展。陆续建成11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和专项实验室。
  迁校的第四个10年,西安交大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第一批高校,率先开展“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
  迁校的第五个10年,西安交大与原属卫生部的西安医科大学、原属中国人民银行的陕西财经学院实施合并,全面推进学科调整,成为一所具有理工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迁校的第六个10年,无论是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还是“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都说明交大这棵“西迁大树”,不仅根深叶茂,而且已经成为大西北的一部分。叶,舒展着对三秦人才兴的梦想;根,砥砺着对西北科教强的执着。
  “当时我来到西安,看到条件很艰苦,但越是艰苦就越需要我们加油地干起来。”我国著名的力学专家唐照千表示,他1981年去美国深造,回国时,香港亲友都劝他留在国外工作,但他义无反顾,不仅没有滞留国外,还回到了西安,夜以继日地工作。
  “回首交大西迁,作为一个亲历者,我从不认为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不过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现在想来,也许就是那么多平凡人的坚守,才成就了一段壮举。我想这就是交大人的精神。如果全校师生都能够团结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使命、做好本职工作,交大一定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唐照千教授的话很平实,但很有力量。
  西迁以后的半个世纪里,在西迁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西安交通大学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唐照千只是其中的一个。从中国第一台发电机、无线电台、内燃机、中文打字机到国产第一艘万吨巨轮、第一枚运载火箭、神舟飞船,无不凝聚着交大学子的青春和智慧,践行着交大人科技强国的梦想,在每个时代奏响最强音。
  西迁后的岁月,让许多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如今的耄耋老人。他们中还有一些人的生命就终止在这里,风骨就永远地留在了这片黄土地上。如今,浸润在晨钟暮鼓中的西安交大,是我省的人才库、智力库,为陕西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创造了经验。

(郭妍 沙莎)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