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明珠榆林,有位从事基层园艺技术推广工作24年的女干部。她常年深入田间地头,探索设施农业高效栽培新模式,率先带领农民将无产值的荒沙地和低产田转变成亩产为3万多元的高效田。让高寒地区的榆林人,在严寒的冬季吃上新鲜蔬菜和水果,帮助大批农民依靠产业精准脱贫,人们亲切的称她为老百姓致富道路上的贴心人、领头雁。她就是第十一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榆阳区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曹源。她用青春和智慧谱写了反季节蔬菜、水果的新篇章。
●勤奋好学 练就一身过硬的专业技能
她主编出版《设施蔬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书籍1册;参与出版《草莓》《榆林山地苹果关键生产技术》等8册,对同类地区蔬菜和时令性水果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撰写的《提质增效促进现代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荣获榆林市第七届科技调研成果二等奖;撰写的农村创新创业实用技术丛书《无公害设施蔬菜栽培技术》《设施蔬菜新品种》《设施蔬菜新技术推广》3册书籍,获得榆林市第八届优秀科普作品二、三等奖。
●全程服务 带领一方群众精准脱贫
近年来,曹源重点负责《陕西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项目。在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上,探索出许多发展新模式。先后带领技术干部及示范户,累计新建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21575亩;建成百亩以上连片设施果蔬基地38处;全国特色果蔬一镇一业示范镇1个;全国设施蔬菜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级温室蔬菜标准园9处;省级集中育苗点9处;引进试验蔬菜、时令性水果新品种278个;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新技术15项。探索出“温室、塑料大棚、露地”芝麻香瓜高效衔接栽培模式,亩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组织开发了草莓、特色蔬菜、时令性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多亩。特别是蓝莓、火龙果、樱桃等特色水果的引进与示范,添补了榆阳区时令性水果空白。引导合作社注册了“金沙湾水果”等商标,年产反季节无公害鲜菜5万多吨,年产值8000多万元。通过种植设施蔬菜,建成榆林中心城市反季节蔬菜、水果供应基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创新驱动 探索一条成功的发展模式
她主持的《陕北风沙区芝麻香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项目,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榆林市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探索出温室、塑料大棚、露地芝麻香瓜高效衔接栽培模式,亩产值高达4万多元,累计推广面积5万多亩。参与的《榆林蔬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项目,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榆林市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总结出榆林蔬菜发展的技术路线,参与的《设施番茄与甜瓜水肥需水机理研究与技术示范》项目,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一等奖。在种植模式上,她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鱼河温室蔬菜”模式,农场+合作社+农户的温室和塑料大棚相结合的“农垦模式”,农超对接的榆阳草莓实地采摘“酸梨海则”模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漠果香金沙湾星创天地”模式,休闲观光与实地采摘“赵家峁时令性水果”采摘模式,打造了四大设施蔬菜、时令性水果产业示范带,彻底改变了高寒地区漫长的冬春季吃不上本地新鲜蔬菜、水果的历史。
●示范引领 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她参与研发的《沙漠双缸往复式砂浆泵》《一种水稻芽种排种器》《自走式沙柳收割机》专利号先后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分别排名第三。该机械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带领职业农民规模化发展、机械化作业。
5年来,集中培训150多场次1.5万人次以上,实地指导农户2万多人次,散发资料6万多份,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参与榆林农校、农干校、组织部等多个单位组织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会达50多场次,带领种植大户及家庭农场主1000多人相互交流及外地培训,使他们依靠科技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创新机制 着力打造乐于奉献团队
曹源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常年累月带领干部奔赴在农村第一线。全站干部深入到全区14个乡镇44个村为5000多户群众技术指导,形成了一支比服务、比团结、比效率、比形象、比满意度的奉献团队。单位连续5年获得“陕西省园艺蚕桑先进单位”,榆林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等20多项,先后有14位干部被聘为科技特派员。长期的工作实践,让他们勇挑重点,乐于吃苦,在自己的示范点上当好政策的“宣传员”,项目的“协调员”,技术的“指导员”,产品的“销售员”。
曹源为榆林市设施农业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和群众的高度信任,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道路,是人们公认的农业科技战线上的创新者。
(赵静 本报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