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土地无价值得投资”。我国的宣传主题为“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旨在进一步激励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荒漠化防治,逐步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发展沙区绿色产业,实现治沙增绿和脱贫致富协调发展。
我省沙区已成为全国小杂粮生产样板区
6月13日,记者据省林业厅获悉,我省沙区已成为全国小杂粮生产样板区和全国优质红枣产区,初步形成了沙漠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促治沙的发展体系,为助力脱贫攻坚显示了“治理土地沙化的力量”。
在榆林神东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示范园,这里到处郁郁葱葱,满眼绿色。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地。为了治理沙化土地,当地的神东矿区实行由黑转绿工程,拿出近30亿元,使周边的近40万亩沙地变成绿洲。
经过近20年来的持续治理,我省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130多万公顷。榆林是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域。“十二五”以来,榆林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治沙造林行动,在北部风沙区建成1500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在沙漠腹地建起1万亩以上片林165块,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据监测,近20年间,全省风沙危害大为减轻,沙化土地面积缩减10万公顷。沙化面积由上个世纪末的年均扩展0.02万公顷,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2万公顷;流动沙地比重由10.1%下降到0.26%。
在我省陕北沙区,共栽培红枣等干杂果14万公顷、种植绿豆等特色小杂粮和优质马铃薯66.7万公顷;90%的养殖户实行“林牧一体化”,牛、羊等饲养量突破1000万头(只),以长柄扁桃为主的沙地木本油料林栽植面积近3万公顷,各类加工企业不断涌现。
沙区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使沙区生态功能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省沙区现有野生高等植物近500种,其中草本植物400余种、木本植物近100种;有野生脊椎动物20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2种。
另外,我省逐步建立生态文化体系,注重培育防沙治沙典型,以此带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防沙治沙工作。近年来,全省建成国家沙地植物园等生态文化场馆10余处,创作了《陕北启示录》《一棵树》等一系列文化产品,使生态文化知识不断普及。
到2020年,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
陕西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榆林市榆阳、神木、府谷、定边等9个县(区),111个乡(镇)。
虽然我省防沙治沙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目前仍有40万公顷的中重度以上沙化土地面积急需治理,20多万公顷退化林地需要改造,13万公顷农田林网亟待改善。治理这些沙地,则需要啃硬骨头。
“十三五”期间,陕西将加大防沙治沙力度,突出植被保护、身边增绿、林农增收,注重植被建设与农民致富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节约用水与沙区开发相结合,努力构建以林草植被为主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以绿色资源开发为核心的沙区产业体系,以塞上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到2020年,完成治理任务35万公顷,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使全省沙区林草植被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本报记者 周励)
链接
我国确定防沙治沙近期目标
国家林业局最新统计显示,我国沙化土地治理实现整体逆转,提前率先实现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沙化土地零增长目标。防沙治沙的确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而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国确定了近期到2020年的防沙治沙目标。
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全国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要得到治理,为了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已经确定,“十三五”期间要完成1000万公顷的沙化土地治理任务,相当于每年要治理3000万亩,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国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防沙治沙。
除此之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争取启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防沙治沙工程,推动国内丝绸之路沿线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成效。
什么是荒漠化?
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就是土壤层,它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土壤层,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草木、谷物,不可能有动物和人类的生存。
荒漠化,就是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从而成为不毛之地,被视为人类在环境领域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
荒漠化是指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雪量与潜在蒸发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
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荒漠化和干旱为什么可怕?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不仅造成贫困,而且迫使人们离开故土,造成严重可怕的移民浪潮。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部非洲特大干旱加快了这一地区的土壤荒漠化进程。1968-1974年的干旱期曾造成非洲撒哈拉地区的特大干旱,夺走了20万人和数百万头牲口的生命。这场旱灾持续时间之长、破坏之大,令世界震惊。它产生的长期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极大关注。为此,联合国在1975年以3337号决议提出“向荒漠化进行斗争”的口号,并于1977年8月29日至9月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的综合的和协调一致的方案;制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计划;数十亿美元投入了治沙行动,各种抗旱防荒漠化的行动计划随之产生。
然而,自那时以来,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全球荒漠化问题不但没有缓和,反而变本加厉,更加严重了。全球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荒漠化面积已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约9亿人。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