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与农民脱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柳泽凡

陕西科技报
  针对20世纪的中国乡村落后局面,我国著名社会运动家晏阳初先生组织开展了著名的农村平民教育运动,他指出中国的问题在农村,而农村的衰败在于缺乏教育,他曾经指出中国农村的四大弊端,分别是愚、贫、弱、私。对于农村的问题他也针对提出“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的目的是分别对应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可见,早在上世纪中国有志之人就已发现教育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现今的农村脱贫,教育尤为重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愚”和“扶智”的根本手段是发展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提升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农村的教育投资应体现在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方面,以全方位的教育精准扶贫精脱贫体系,确保教育脱贫政策惠贫困群众,整体提升贫困地区综合教育发展水平,提高贫困人口整体文化水平。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在农村义务教育已普及十分广泛,并且绝大多学龄儿童都享受了义务教育的政策。但是当前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大,农村地区学校条件差,村级小学运转困难,优秀教师资源匮乏,边远地区学生难以就近上学。因此,要均衡城乡之间教育资源,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条件与水平。
  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办学条件。其次,优化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使城市教师、校长合理流动到乡村地区,选派城市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支教。还有,在政策上支持乡村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更多的乡村小学学校,使农村小学生能够就近上学,这样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也有利于解决贫困地区小学生上学远、家庭教育薄弱等问题。
  ◆依托职业教育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本领
  职业教育是实现精准扶贫、提升人生价值,掌握生存本领的有效方式。贫困家庭的劳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增强致富本领,实现就业带动脱贫。现阶段职业教育成为农民迫切的民生需求。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术职业型人才,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增加其职业水平,是提高农村劳动效率和能力水平的有效途径。
  另外,职业教育要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方面着力表现。农民依靠实用技术可以迅速提高能力本领,从而进取和行动创新意识得以孕育生长,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帮助贫困家庭靠技术技能脱贫的目标,确保贫困家庭至少一人掌握一门农业技术和致富技能。同时政府可以打造贫困地区职教集团,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三农的涉农专业点,面向贫困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农民素质教育,整体提升农民综合能力
  现在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民整体综合素质偏低,劳动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对自我的劳动内容、方法、资源加以整合设计,从理智、科学等方面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在现代化的农业时代,不少农村成员依然缺乏现代农业生产和拓宽创业增收的就业知识、信息、及其相关综合素质,他们往往只停留于传统农业种植和家庭劳动的务工活动中。
  农村教育扶贫要加大对于农民的综合素质教育,令其适应现代化、科技时代、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知识技能与心理,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将农村贫困成员综合能力素养提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断结合扶贫开发的教育活动,逐渐增加农村群众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现代分析能力,让他们主动地、内生地面对自我生活,并在勤奋积极中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