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长篇纪实文学《梁家河》成为流行读本。七月,我一定要身处其境,体验信仰之旅。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寻找我心中的“梁家河”。
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从少年到青年,习总书记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从无所适从到初试锋芒再到大刀阔斧,一代领袖的成长历程,在这本书里随着一个又一个故事铺展开来,《理想与现实的对视》《我就是一个农民》《要为人民做实事》《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我仿佛跟随着总书记来到了当年的梁家河!
透过书中的小故事,《梁家河》为我如何做好农村工作,给出了启示。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要干好农村工作,就要和村民成为亲人,就要彻底融入到群众当中去。总书记当年在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做法上,给我树立了榜样。梁家河一点点地变了样,这不仅仅是他智慧的结晶,更是因为他心里装着人民,明白和切身感受过人民的苦,才能在困难重重的当时殚精竭虑为人民群众谋出路。
身为第一书记,我深感脱贫攻坚举旗人的责任重大,面对现实困境和难题,只有不断学习,学习各种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本领,全面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不走寻常路的创新思维,才能破题攻坚决胜脱贫。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场战役,那么学习就好比是在改进武器、储备弹药,只有武器常新、弹药充足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锤炼攻坚克难的作风和意志是搞好农村工作的坚强保障。作为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我将以总书记的梁家河情结为工作标杆,以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不怕艰苦、敢于拼搏,开创全村工作新局面,争取扶贫工作新突破,把治理、发展、脱贫以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工作的理想信念。1998年12月10日,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我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目标日渐清晰。习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苦是他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而吃苦则是青年习近平的勇敢选择。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苦相比,我这几年的苦算得了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最基层的黄土地上立下了他最初的志向——为老百姓办实事。而我,是一名有着20年学龄的老党员、一个新时代的干部,理应在祖国发出召唤的时刻积极响应,带上为民造福的信念,到最贫困的地方去,到最需要我的地方去。
心在哪里安放,人生就会在哪里绽放。做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选择奉献,选择信仰,就是人生价值的最完美体现。梁家河虽小,梁家河犹大。愿我的扶贫路上也有一个梁家河,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砥砺前行,用智慧、责任和担当为打赢锅厂村的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在这段日子里,一个画面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离开锅厂这个贫困村的时候,许许多多男女老少的乡亲们为我送行,依依不舍......我渴望成为他们的亲人,就像当年的总书记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梁家河,我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