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降临 何以消酷暑

陕西科技报
  大暑到来,炎炎酷暑,防暑降温很关键。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炎热的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大暑之所以令人难耐,在于它不是干热,而是湿热交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桑拿天”。
  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
  在一些饮料中,含有非常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容易对胃肠产生不良的刺激,从而影响消化和食欲,比如雪碧、汽水、果汁以及可乐等饮料。因此,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糖)开水。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如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适当外出
  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搭配太阳伞和太阳镜,做好防晒保护措施。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饮食不宜过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吃鸡、鸭、瘦肉、鱼类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忌受热后“快速冷却”
  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
  不宜佩戴金属首饰
  金属装饰品中的某些金属沾上汗水,佩戴时,所接触到的皮肤可能会出现微红或瘙痒等症状,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
  气温超37℃不宜打赤膊
  当气温接近和高于人体温度时,赤膊会加快人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当气温高于37℃时,穿一些软的、薄的、浅色的衣服,人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会相对少一点,比赤膊感觉更凉快。室外赤膊会导致晒伤,而长期暴晒会造成皮肤慢性损伤,甚至引发皮肤癌。
  链接
  大暑节气和习俗

  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在科技发展有限的时期,人们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再过五日,天气更加闷热,土地非常潮湿;再过五日,常有大的雷雨出现,大雨会让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
  烧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喝暑羊 入伏之时,新麦馍馍,喝羊肉汤。营养学家称,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除体内毒素,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