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记者实习园地

陕西科技报
    克罗地亚陶艺家娜迪莎作品“铁链”


    独具一格的﹃火球﹄

  7月21日,《陕西科技报》科普小记者训练营的小记者们来到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开启了第二站的科普场馆实践活动。相比于第一次的实践练习,小记者们都熟练自如也自信了许多,采写新闻稿件、摄影技巧、出镜表达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在陶艺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陶艺设计制作。让我们来看看小记者们的优秀作品。
 
  想了解当代陶艺展就来这看看吧
  小记者 刘哲宁
  7月21日,科普小记者们来到了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大家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观察,仔细倾听,在这里发现了陶文化的美。
  陶艺作品各式各样,千奇百怪。譬如“火球”,这个作品是在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外部涂满陶泥,再用一层纸糊住,然后将作品烤制。由于纸被烧糊后是黑色的,使得这个作品像被大火烧过,因此起名“火球”。
  再譬如“铁链”,是克罗地亚陶艺家娜迪莎精心制作的,她将对中国陕西的美好记忆都锁在了这条“铁链”上!制作创意和方法如此奇特的作品怎能不被人们关注?如果你想认识和了解更多作品,就去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看看吧!
 
  科普小记者实践活动第二站——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
  小记者 孟庆莎
  大家好,我是《陕西科技报》的科普小记者孟庆莎,今天我来到了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参加科普小记者的实践活动。天气炎热,似乎能把人烤化了,但是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大家仍旧高兴地参与活动。
  不一会儿,小记者们都陆陆续续抵达了,这时讲解员老师还没有到。这点时间小记者们都不愿放过,他们有的拍摄艺术品,有的观察小动植物,还有的在看《陕西科技报》科普小记者专栏,现场热闹非凡。
  小记者们正聊得热闹,讲解员老师来了,她是一位美丽而大方的大姐姐,声音很甜美,由她带领我们观赏陶艺作品,小记者们都很爱听她为我们讲解,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小记者们一会儿就了解了很多作品,有莉迪亚的《涟漪》《记忆》《巢》等;娜塔莎的《大茶壶》《瓷板小鸟》《小茶壶》等和玛瑞纳的《不规则》《无字章》和《球体》等作品。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巢》,因为这个名字象征着一家的团聚。这个作品的样子很像鸟巢,下面还有用陶泥做的小鸟。我心想:小鸟终于可以团聚了,真是太好了。
  随后,小记者们进行了采访练习,大家都很棒,一点不紧张也不害羞。
  最后,小记者们进行了陶艺制作体验。我想大家一定都感受到,想完成一件完美的陶艺作品的确不易吧!
 
  我最喜爱的陶艺作品——“火球”
  小记者 王崎沣
  7月21日,我们“科普小记者”训练营的小记者们在《陕西科技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参观。
  迈进博物馆的大门,我就被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住了:如阴影斑驳的“鸟巢”、有做工独特的“记忆”、有栩栩如生的“永动系列”……这里的每一件艺术品都蕴含着独特的内容和思想,让我着迷。
  其中我最喜爱的陶艺作品是克罗地亚陶艺大师娜迪莎制作的“火球”。这件作品不仅制作过程别出心载,工序也十分复杂独特。大师先把纸剪碎,融入到泥中,再把泥抹到一个充满气的气球表面,最后把气球取出来,进行煅烧。在进行煅烧时,陶泥中夹杂的纸就被碳化成黑色,于是,“火球”的表面留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坑洞”。“火球”不仅拥有赤红色、黑灰色、土黄色等丰富的颜色,它的形态更让我琢磨不透,回味无穷。
  陶泥作品“火球”奇特的地方,正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走近陶艺品,了解陶艺品,也爱上了陶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