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陶艺作品﹃红色火山口﹄
“苏打烧”制作工艺品
陶瓷艺术品“螺旋” “科普小记者”训练营第二站——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
小记者 童博超
7月21日,我参观了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博物馆共两层,一楼是克罗地亚陶艺作品展,其中有茶壶、螺旋、火球等陶艺作品;二楼是现代陶艺,主要展品有渔网、苏打烧、纸箱等。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陶艺有了初步的认识。
参观和采访结束后,我们去陶艺制作区,体验了陶艺的制作过程。老师介绍说,一个陶艺作品成型,最少需要六个步骤:和泥、拉坯、凉晒、打磨、上色和烧制等。首先老师将泥揉成团,做成锥状,然后用大拇指往里按下去。“这时候大拇指不要太深或太浅,太深就会漏洞,太浅容积就会小”。最终,我做出了两个小口陶罐,一个大口陶罐,并且请老师帮我烧制出来。
通过这次参观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陶艺知识,如果你也想学制陶和了解陶艺知识,那么这里将是一个好去处!
“铁链”将美好回忆锁在陶土里
小记者 杨怡菲 文/图
2018年7月2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记者们又兴高采烈的出发了!他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好奇的心情,来到了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
小记者们峰涌而入,走进陶艺馆的大门,仿佛置身于陶瓷艺术的海洋里,映入眼帘的有形状各异、做法独特的火球;材质细腻、瓷泥制作的无字章杯;还有类似盘子一样的鸟巢……灯光下,鸟巢透出的斑影美丽至极。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貌似一串铁链,但却是陶泥做的名为“链子”的作品,小记者们都被深深吸引住了。因为它居然是艺术家用陶泥捏成了一个又一个环形的圈,串在一起,长度达到11米,在有风吹来的时候还会发出像“风铃”一样“叮叮咚咚”的响声,非常好听,最重要的是,这串链子将创作者对中国、对西安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都捏在了陶土里,串在一起,把他的心锁在了这串“链子”上,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件珍稀作品。
接着小记者们还参观了二楼的国际陶艺大师的作品,有颜色炫丽,热情奔放的西班牙陶艺;还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美洲陶艺;更有内涵丰富的欧洲陶艺。一件件做工精致,叹为观止的现代陶艺作品。让小记者们流连忘返。
最后,小记者们在陶艺馆外进行了互相采访的实践环节,通过这次参观和学习,小记者们既学到了丰富的陶瓷知识,还亲自体验了制作陶泥的过程。期待我们的下一站会更加精彩!
爱上陶瓷艺术 感受神奇的陶艺
小记者 张添威 文/图
7月21日,《陕西科技报》的十几名科普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参观学习。
首先,讲解员老师带着小记者们参观了一楼,一楼是克罗地亚陶艺作品展,这里展出了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一件作品最为引人注目,他悬挂在展柜的中间,象一个鸟窝,这是娜塔莎的代表作“鸟窝”。
随后,讲解员老师带大家去二楼参观现代陶艺作品展,这里展出了欧洲和亚洲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陶艺作品。其中一个瓷器作品非常特别,它表面好像有蓝色水珠。讲解员老师介绍说,这是“苏打烧”,它的工艺特别复杂,要在达到一定温度时打开炉子,往瓷器上喷苏打水,来来回回要好几次呢!最后才能烧出这种象蓝色水珠的瓷器。还有一件瓷器作品也很特别,表面看着就是一个破纸箱,其实它是用陶泥烧出来的,据说是一位日本艺术家的作品,他当时把瓷器烧出来后就离开了工作室,保洁阿姨来打扫房间,就把“破纸箱”扔掉了,艺术家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作品救了回来。
在这次活动中,小记者真正感受到了陶艺的神奇,同时也让大家爱上了陶瓷艺术。那么科普小记者下一站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参观陶艺展 领略艺术的魅力
小记者 梁智轩 文/图
7月21日,“科普小记者”训练营的小记者们来到曲江富陶陶艺博物馆参观。走进博物馆大门,就看到许多精美的手工陶艺品,我一下被这些陶艺品吸引住了。它们是出自于克罗地亚的四位陶艺艺术家的作品。有独特立体的“火球”、有做工精细的“茶壶”、有洁白如玉的“螺旋”、有古朴大方的“陶罐”、还有线条优美的“陶链”。
在这些精美的陶艺作品中,最吸引我的是艺术家娜迪莎的“火球”,它的制作过程很特别:把陶泥包在充满气的气球上,再裹上纸,将纸和陶泥进行烧制,纸碳化后变成黑色、土黄色、赤红色,“火球”太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了,通过艺术家灵巧的双手形象的表现出了火的形态。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现代陶艺品的工艺制作,艺术家们通过丰富的想像和精细的工艺展现出陶艺品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