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门诊时医生或药师常问:“吃药会不会过敏?”究竟吃药过敏是什么概念,自己是药物过敏的高危险群吗?相信许多人仍是一知半解。唯有了解正确的用药观念,以及药物过敏可能带来的损害,才能保障自身的用药安全。
药物过敏是什么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好帮手,它可以改善不适症状,缩短身体的恢复期,但不是每个人对药物都有相同反应。当身体的免疫系统与药物产生未预期的反应时,就称为药物过敏。
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保护身体的作用,它能抵御病毒、细菌等物质的入侵,有过敏体质的人,也容易发生药物过敏,是因为基因使免疫系统对药物出现抗拒,导致未预期的不良反应。
药物过敏与副作用的差异
我们知道药物过敏是身体对药物出现免疫性的抗拒反应,为不可预期的药物反应,与免疫系统及个人体质相关;而药物的副作用则与免疫反应较无关系,属于可预期的药物反应,主要与剂量或药物种类有关。
药物过敏前兆
药物过敏的六大前兆症状为:疹、破、痛、红、肿、烧,若服用药物后出现起红疹、喉咙或口腔黏膜溃疡、喉咙痛、嘴唇肿、发烧,就必须高度怀疑为药物过敏。此时应立即停药并携带药品就医,越早察觉过敏征兆,就能及时设下停损点,避免严重过敏反应。
常引起过敏的药物有哪些
下列为药害救济申请案例较多的药品,也较容易引发严重不良反应。重要的是,有些药品并不是服用后马上出现过敏反应,而是延迟至一到两个月才发作,若服药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疹、破、痛、红、肿、烧的症状,就须立即就医检查。
抗菌素: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氨基苄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磺胺类药物:磺胺噻唑、磺胺嘧啶、长效磺胺、复方新诺明等。
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氨基比林、安乃近、去痛片等。
镇静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纳、氯丙嗪等。
生物制剂:如输血、人血白蛋白、血浆、破伤风抗毒素等。
镇静安眠药:鲁米那、安定。
麻醉用药:普鲁卡因。
血清制剂:丙种胎盘球蛋白等。
中草药及中成药:穿心莲、双黄莲、鱼腥草、紫珠草、乌贼骨、羚翅解毒丸和云南白药等。
药物过敏的高危险群
HIV、EBV感染者
HIV、EBV病毒感染者,因服用抗病毒药物,有较高的机率引起药物过敏反应,EBV病毒的免疫反应更可能加重药物过敏的严重度,此类患者应特别留意。
过敏体质
若有食物过敏、皮肤过敏的经验,代表可能为过敏体质,也较容易引起药物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史
自己或家人曾有药物过敏的病史时,在用药时须特别留意,除了告知医生有药物过敏经验,更应该记下引起过敏的药物,因再次服用同类型药物时,症状可能更加严重。长期服用高剂量药物
若长期服用或高剂量接触易引发过敏的药物,如抗癫痫药物、抗生素、阿斯匹灵、NSAIDs类消炎药,就可能增加药物过敏的风险及严重性。
四个药物过敏的高危险群
药物过敏的类型: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药物过敏只会在服药后短时间内发生,而缺乏用药期间也可能发生的观念,有些过敏反应甚至延迟至一个月后才出现。
因为药物种类或免疫反应机制的不同,过敏反应出现的时间点也不一样,依据发作时间的差异,可分为两种类型:立即性药物过敏、延迟性药物过敏。
立即性药物过敏 此类型大多在服药后数小时内发作,症状表现包括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全身性过敏反应。常见诱发药物有盘尼西林类、头孢菌素类及磺胺类抗生素,高血压用药如钙离子阻断剂、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显影剂、麻醉药剂等。
荨麻疹的皮肤表面会出现膨胀状的疹子,甚至伴随红肿、发痒,这类红疹通常会自动消除,也可能因为再次接触过敏原而复发。
血管性水肿常合并荨麻疹出现,差别是肿胀的部位为皮肤深层,常发生在眼皮、嘴唇、外生殖器、肠胃道内等,若发生在呼吸道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全身性过敏反应属于较严重的情况,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休克,甚至有致死的可能。
延迟性药物过敏 可能发生在数小时或数日之后,或服药后两个月内皆可能发生。常见诱发药物有盘尼西林类及磺胺类抗生素、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抗癫痫用药卡巴氮平、降尿酸药异嘌呤醇。
其中,发疹型反应及固定型药物疹较为常见,因服药时间与发作时间相隔较久,因此常被一般民众忽略。
发疹型反应 也常称为药物疹或丘斑疹,初期症状以散发状小红斑及丘疹为主,接着演变为弥散性红疹。初次服药的过敏发作时间约为5-10天,再次发作时,会在服药后1-3天内出现症状。
固定型药物疹患者每次服用同类药物时,过敏反应会重复出现在相同位置的药物疹。常在给药后24小时内出现圆形的红紫色斑块,可能伴随搔痒或刺痛,严重时可能演变为大水疱。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致死率较高的类型,统称“严重型皮肤药物过敏反应”,包括:史帝文生-强生症候群、毒性表皮溶解症、药物疹合并嗜伊红血症及全身症状、急性广泛性发疹性脓疱症。
史帝文生—强生症候群和毒性表皮溶解症,属于较常见的严重药物过敏类型,两者的差别在于皮肤脱落的程度,小于10%时为史帝文生-强生症候群,大于30%即是毒性表皮坏死症。
两者在发病前都可能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烧、喉咙痛、唇部肿胀等,接着黏膜出现发炎、皮肤脱落坏死的情况,更可能因为肝、肺、肾等器官遭受破坏而产生致死的并发症。史帝文生—强生症候群的死亡率约为5-10%,毒性表皮坏死症则为40-50%。
常见诱发药物以抗癫痫药物、降尿酸药、抗生素及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最为常见。
药物疹合并嗜伊红血症及全身症状
特点为广泛性的全身红疹,演变为脱落性皮肤炎,且伴随发烧、嗜伊红性白血球上升、淋巴肿大,甚至侵犯内在器官,如影响肝脏机能,造成猛爆性肝炎。
急性广泛性发疹性脓疱症
特点是出现数以百计无菌、非毛囊、针头大小的脓疱,这些脓疱亦可能伴随水肿,发病期间也常出现发烧、血液嗜中性白血球细胞增加。若能及早诊断,停用可能致敏的药物,情况就能逐渐改善。
预防方法
三个药物过敏的预防方法
基因检测:药物基因检测能在医生开立药方之前,确立病人是否为容易发生严重药物过敏的高风险族群,不只能维护病人的用药安全,也能减少医疗与社会资源浪费。
告知过敏史:看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过去的过敏情况,如食物过敏、皮肤过敏等,因有过敏体质的人引发药物过敏的机率较高,此举有利于医生做开药前评估,降低风险。
药物过敏纪录:可向医师或药师索取药物过敏记录卡,记下曾经引起过敏的药物,包括学名、商品名、发生的症状等,在就诊时提供医师、药师参考,避免同类型的药物过敏再次发生。
(综合)
链接
如何判断是否药物过敏?
一般有潜伏期,一般为4-20日,平均7-8日,最短者仅数分钟,迟者亦不超过72小时。
一般起病突然,可能会有畏寒、不适、发热等前兆症状。
药物过敏时,皮疹大多呈泛发性和对称性分布。
一般在停药后缓解,轻者在一周左右,重者一般也不超过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