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如何解决“老百姓办事跑断腿”问题?7月31日,省政府召开2018年第15次例行政策吹风会,邀请省工商局、省工商局注册分局、省社科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深入解读今年5月印发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意见》实施情况及下一步行动。
商事制度改革就是通过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使精力不用再浪费在审批盖章上,并且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服务等,为百姓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2014年1月1日,我省率先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革措施。主要体现在: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压缩前置许可事项,实行后置许可“双告知”,整合涉企证照,下放登记权限,提升服务效能,实行互联网十登记模式,放宽住所登记条件,放宽名称登记条件,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和负面清单制度,实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实行企业年报制度,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査等方面。
实施改革以来,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共吸纳就业人员628.9万人,有效扩大了社会就业。2018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37.11万户、同比增长42.87%。
下一步,省工商局将从六个方面持续深化商事制度:一、牵头实施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行动,力争3年时间实现3个工作日内办结企业开办事项目标。二、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破解“办照容易办证准”“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三、完善“微信办照”系统,扩大“微信办照”业务覆盖面,推广网上登记系统的应用,加快“互联网+工商登记”步伐。四、规范“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对多证合一涉企备案证照事项进行动态调整。五、进一步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化水平,加大督促企业年报工作力度,对政府关注、公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商品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六、落实信息推送、公示义务,推进涉企信息共享共用,强化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推动联合惩戒备忘录措施落地。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