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神经触觉系统
今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鲍哲楠、韩国首尔大学李泰宇、南开大学徐文涛团队联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柔性有机电子器件的高灵敏度仿生触觉神经系统。
这一产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关键难点在于设计并实现与生物神经系统工作原理相似,并能够与生物神经信号兼容的人造系统,使这套系统具有很好的柔韧性。该系统先利用一系列感受器感知极为细微的压力,并产生相应的电压变化,随后通过环形振荡器(即人工神经纤维)将电压变化转变为电脉冲信号。多个环形振荡器得到的电信号被突触晶体管集成转变为突触电流,进而传递到下一级神经。从功能上讲,这种人造神经能很好地模拟人类皮肤的触觉功能,并能够与生物体神经信号兼容。
(王思涵)
人工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学领域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这一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研究团队以具有16条染色体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为原型,历经四年攻关,通过十五轮染色体融合,最终成功创建了只有1条染色体的酿酒酵母菌株,这也是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该研究成果不仅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时空表达的传统观念,还建立了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之间基因组进化的桥梁,为人类对生命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自然科研中国区总监保罗·埃文斯评论,这篇《自然》论文全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显示了中国在建立可持续科研生态体系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果,这也为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帅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