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陕西自然博物馆
小记者孟庆莎(交大附小四年级) 大家好,我是陕西科技报社的科普小记者孟庆莎,8月4日,我随其他小记者一起来到陕西自然博物馆的自然展馆和科技展馆参加实践活动。这是阳光灿烂的一天,有点晒,太阳公公好像比往常离我们近了几亿米,想要拥抱我们的样子!
我和其他小记者们一样,到了博物馆门口,看到恐龙都很兴奋,大家自由拍照:有的拍恐龙模型,有的拍恐龙化石,还有的在拍矿石。我在拍照的过程中,认识了重爪龙、迷惑龙、厚鼻龙……
随后我们开始参观自然展馆。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和介绍下,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展馆展示品有很多分类,分别是土类、化石类、标本类、科技类……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化石类和标本类。因为这两类展示品让我知道了很久以前某一地区动物的生存状况!化石类的长颈鹿我最感兴趣,从化石上看,以前长颈鹿的脖子很短,几乎可以称为“短颈鹿”。随着环境的变化,低处的树叶越来越少,短脖子长颈鹿无法吃到高处的树叶,而长脖子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因此短脖子的长颈鹿因为食物短缺,逐渐灭绝了。
标本类的昆虫更加有趣,比如蝴蝶,有的长着树叶状的翅膀,飞到树上几乎分辨不出来它是蝴蝶还是树叶。还有吉丁虫,它们五颜六色,非常漂亮,可以用来装饰房子。它们是昆虫赋予大自然的魅力。
通过今天的参观学习,我意识到应该保护动物,否则越来越多的动物将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人类终将也会面临灭绝。最后,我们进行了采访练习,通过多次的采访实践,我越来越能够自如的面对镜头,掌握实际采访的技巧。
学习科学知识保护自然环境
小记者刘哲宁(高新国际学校三年级) 8月4日,小记者们来到了陕西自然博物馆,参观了自然展馆和科技展馆。
自然展馆:
大家在了解动物的奇妙后,下定决心保护它们!
那么,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噢!那是朱鹮!我们本以为朱鹮不过是一种普通的濒危物种,讲解员老师却告诉了我们真相:朱鹮,原本已被宣告灭绝,后来却发现仍有7只幸存,而这7只中,只有4只具有繁殖能力。依靠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现在朱鹮的数量已经上升到了2000多只!但由于它们是由4只繁殖而成,因此现在所有的朱鹮都受到近亲繁殖的影响,变成了虚弱的群体。
还有大熊猫,我之前一直以为大熊猫只不过是可爱的爱吃竹子的小家伙,谁知四川和秦岭的大熊猫却是不同的,秦岭的大熊猫更像是熊猫的原始物种,因此更加珍贵。人们对它们的保护永远都不会停止!
这些濒危动物的神奇故事,敲开了我们心中保护动物的那扇大门,我们相信有一天,它们会重新繁盛起来!
科技展馆:
大家通过仔细观察老师们对科学现象和仪器的演示,发现了科学的神奇。
我们了解到“吸水粉”,他们能够吸走自身重量五百倍的水,吸水之后它们会变的湿湿的、软软的,就像不冰冷的雪花一样;“变魔方机器人”,一个被打散混乱的魔方,机器人居然不到一分钟就转回原样了!如果是我,恐怕永远都转不好呢!而最奇特的,要属“小磁悬浮列车”了,当老师往小车体内放入-196℃的氮气时,车体内的低温将会和轨道产生排斥,这样,它们就可以在没有轮子的情况下行驶了。
这些科学是那么的神奇!我渴望和这些知识亲密接触,我一定会努力的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后为国家科技的强大贡献我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