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似火,商州区大荆镇脱贫战场紧锣密鼓,群众的生产热情丝毫不减。
大荆镇位于秦岭脚下,西商二线高速、洛洪公路、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愈加明显;在仰韶文化期就有人类活动,明清时期,随着外省人口大量涌入,大荆也成为人杰地灵的一块宝地。
由于山区的自然条件不均等,贫富动态指标时有波动。2016年数据显示,全镇共有8个贫困村和14个非贫困村,其中贫困人口3273户11899人,贫困发生率26.17%。到2017年底,全镇脱贫349户1455人,贫困发生率降低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95元。
肯下真功夫,脱贫有实效。“只有高点起跳,才能跃上奔向小康的快速列车。”大荆镇党委政府扶贫决策一锤定音。
近年来,该镇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增收产业,加大移民搬迁力度,扶持非公企业发展壮大,教育和引导农民增强脱贫信心,奋力实现贫困群众“平茬”脱贫,齐上小康快速“列车”。
◆产业扶贫:开辟群众增收新天地
贫困群众怎么脱贫?靠什么实现增收?如何规划长、中、短期致富产业?
显然,光在一亩三分地里做文章,春种秋收解决温饱肯定不行。一道民生考题摆在面前,对此,大荆镇党委政府根据镇村实际,依托当地资源,从产业上寻找突破口,开辟贫困群众增收新天地。
此前,该镇口前村龙山种地十年九旱,植树成活率低,农民劳作不如务工,久而久之荒芜弃耕。大荆镇积极申报项目,多方协调,通过招商引资渠道与商州区城投公司签订协议,利用龙山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投资2.8亿元,建设占地700亩发电30兆瓦的商州最大光伏发电站。该电站可供3166户贫困户入股认领,目前,已认领1918户,认领率达60.58%。
入股分红,让农民摇身变股民。贫困户出资或小额信贷14000元,国家补贴10000元,每户认领3千瓦光伏,四年分红10500元,持续收益达20年。西村五组贫困户丁立书说:“没想到坐在家里,年年还能分红。”
据了解,电站每天可解决100多名贫困户就近就业,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带动全区1万余户贫困户脱贫。而与光伏电站齐头并进,刷新商州食用菌记录的秦绿源香菇产业基地,也在发展壮大中彰显脱贫主力作用。
该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认购+务工“3+”模式。据介绍,该基地计划年生产规模600万袋,实现年产值4500万元,可带动贫困户2000户,每户实现年平均分红2000元。目前,已与全镇10个村1259户贫困户签订了认购协议。
原本投入与收益差距不大的一份土地,如今实现三份红利,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三变改革”的生动实践。
今年55岁的西村二组贫困户王锋刚,提起食用菌认领激动万分,他告诉记者:“我们一家六口全靠这个香菇基地脱贫,去年后半年我认领了3000袋,当年分红1500元,土地租金在700元每亩基础上,逐年上涨30元,加上我在香菇基地务工月收入4000元,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在优势产业上做大文章,发展传统产业向个体延伸,是大荆镇扶贫的强力抓手。该镇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引导群众发展朝天椒和菊芋种植。目前全镇共发展朝天椒1064.1亩,新发展菊芋种植700多亩,种植中药材3000余亩,传统家畜家禽养殖5万只(头),兑付产业到户资金81.21万元。
◆移民搬迁:弃耕从业圆梦新生活
大山,是天然的生态屏障,亦是阻隔贫困群众通往致富大门的铜墙铁壁。
对于立地条件差的山区来说,制约脱贫的情况大同小异。交通运输成本大,外面的东西难进来,生产的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就连孩子上学、看病就医都成了头疼事。怎么办?搬迁,挪出穷窝。
无需置疑,一个功能齐备的新家园早早为深山困难群众敞开大门——商州区大荆镇集中安置移民小区。
这是商州区北片区核心区域,也是商州区千户以上最大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该项目按照“住宅小区化、道路网格化”的县级城市建设思路,共规划梅、兰、竹、菊、琴、书、画苑移民搬迁住宅小区7个,配套市政路网、幼儿园、污水处理中心、集中供水、酒店、社区服务中心、电力、通讯、雨污分流管网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划占地226.53亩,总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规划六层安置楼26栋、11层安置楼16栋,计划安置1897户6640人。
“该项目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学校,是一个集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医疗、教育为一体的中型标准化城镇。”大荆镇党委书记王伟说,“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拉大城镇框架、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增加城镇人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统筹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大荆镇镇长张丹宏坦言,移民集中安置项目与荆河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依托森氟、秦绿源等企业优势,引导群众发展花卉、中药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协调企业接纳移民搬迁剩余劳动力210人;与“一体两翼”重点镇建设相结合,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定向技能培训,引导搬迁群众创办商业门店98个,建设综合市场2个,实现就业398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按照“精准搬迁、精准脱贫”的要求,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台账和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帮助搬迁群众外出务工560人。
“工作比起种地,劳动强度低,工资收入高。”大荆镇兴龙村七组王静是一个地灾户,前两年,他搬迁到移民小区,凭借自己培训所学的技术,在森弗产业园实现就业,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他告诉记者,“现在过着城市人的生活,奔小康的信心越来越足。”
◆志智双扶:共奔小康再添新动能 事实证明,扶贫在打好各项基础的前提下,扶志扶智显得尤为重要。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战斗打响不久,大荆镇就将扶志扶智工作列入重要内容,想方设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群众在发展产业中得到更多实惠,在增收的喜悦感中增强“造血”功能。
小康路上,需要不断的推力和自我超脱的精神动力。
大荆镇牢牢把住宣传阵地,为脱贫攻坚注入新的动能。该镇制定了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大力开展扶志扶智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一约四会”建设,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级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四会”组织,倡导科学、文明、健康、节俭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市、区级文明示范村、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脱贫光荣户”、“道德模范户”和“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促使群众转变“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体会自我奋斗奔小康的荣誉感。
农民要致富,必先富“脑袋”。扶智工作启动以来,大荆镇补齐技能培训这块“短板”,建立技能培训人员台账。积极与栖霞区仙林街道办事处对接协作,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协调区扶贫局聘请专家对石涧川、周岭、沙渠等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7场次441人……
与此同时,该镇在人居环境上做“硬件”文章,抽调精兵强将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过去污水靠蒸发,垃圾任风刮的村容旧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村庄整洁,庭院优雅,路宽渠畅,产业兴旺的欣欣向荣景象。
口前村村支书周天民感受颇深:“镇上脱贫措施一茬又一茬推进,扶志扶智工作一轮比一轮深入,我们居住的环境美了,增收的产业实了,群众脱贫的精神动力也足了。”他向记者介绍,口前村种植核桃1600亩,中药材200余亩,养殖生猪200多头,发展自动化养鸡3万多只。
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一半缘于自力更生的坚强信念,更为重要的是物质基础的乘方效应。东峪村十二组贫困户周砖头2017年开始养飞鼠,目前已发展560只,每只保守计算年收入240元,仅此一项养殖,年增收13万元。“多亏了镇政府和帮扶单位,我现在越来越有劲头,争取扩大养殖规模,跑到小康队伍的前列。”周砖头喜形于色。
(本报记者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