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科技类职业在我国公民心目中声望较高,声望高的职业有教师(55.7%)、医生(53.0%)、科学家(40.6%)、工程师(23.4%);公民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依次为医生(53.9%)、教师(49.3%)、科学家(30.6%)、企业家(29.9%)、工程师(27.4%)等。这组数据显示,不管是职业声望,还是公民最期待子女从事的职业,医生和教师占比基本达到5成;科学家的职业声望仅排第三位。
现实也确是如此,教师和医生这两个职业比较稳定,和我们的生活又息息相关,人们常说“家有老师孩子上学不用愁,家有医生看病不求人”,他们的职业优势就是实用性很强。而科学家从事专门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所以,公民趋利避害无可厚非。但是,科技类职业选择实用化,对我们的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科学家整体地位的下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科学家”职业期待下降。青少年时期不管是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受到家长、老师、亲朋等人为因素的影响,甚至这些因素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青少年常常听到“这个工作没前途”“这个工作不挣钱”等诸如此类的规劝,他们的人生规划就会走向家长期待的方向。因此,避免科技类职业选择实用化非常重要。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费曼曾经在《培养一名科学家》一文中提到,“我没有接触过其他人的父亲,所以在当时我并不懂得我的父亲有多么了不起。他究竟是怎么学会了科学最根本的法则: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深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值得去探究?我从未问过他,因为我当时以为所有的父亲都理所应当地知道这些。”中国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就在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我们的家长必须以身作则,避免考虑太多利益,避免事事以实用为标准,要拿出点冒险精神来,试着引导孩子们热爱科学,试着把孩子们培养成科学家。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变革,而以科学家为首的科技人才才是推动变革的内生力量。
(本报记者 吕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