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部署,而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这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核心和组成部分,是对生态保护修复的极大重视和肯定。
陕北黄土高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土高原-川滇国家级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和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明确指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要求“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总书记强调,推动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必须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在发展中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让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保护修复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关于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通知》(财建[2016]725号)文件要求,延长县2017年度实施了陕西省黄土高原山水林田湖试点工程延河延长县杨家沟—焦家岭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一年多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该试点工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修复经验。
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延长县紧紧围绕巩固和发挥生态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打破部门界限成立了延长县山水林田湖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全域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要素的开发和保护、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和一体化系统治理;完善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规划,形成系统完整的统筹治理规划体系;深化机制创新,健全政府部门间协调议事机构,建立了县长直接管理、财政部门牵头、跨部门协调的管理机制,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责任落实”的一体网格化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联动协调新机制,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设立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的社会监督委员会,由群众、媒体、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提高全社会参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
加强智库建设,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延长县聘请了中国社科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的相关专家,成立了咨询小组,对前期调查、方案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过程进行全方位咨询和控制。充分利用咨询小组平台进行技术创新,打破行政区划、部门、生态要素界限,对各行业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技术措施进行集成,创新性地编制了《延河延长县杨家沟-焦家岭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控制性规划》,制定了《延长县山水林田湖试点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实行了“一张图”和“一张表”管理,强化了设计方案的系统性、整体性、合理性,提出了项目组织、论证、设计、审查、考核、验收的系统解决方案,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生态地质调查和评价体系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一个集地质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灾害学、地理学、自然资源学、水文学、社会科学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两大驱动力,其相互影响、反馈、耦合。然而过去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工程中,不重视自然因素的调查、系统分析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部分项目甚至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该项目从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出发,加强了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工作,科学诊断了生态环境问题及病因,为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基础依据。
建立健全“保护优先、预防为主、修复并重”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体系。设计时按照“主体功能区一致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和修复并重原则”“问题和目标导向原则”“系统治理、整体推进原则”“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精准扶贫原则”,针对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以解决最突出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抓手,分别选取郭旗沟流域、安沟流域、延河延长城区段三个片区,采取以流域为骨架的“梁、塬、坡、沟、川共治,水、土、林、田、人共利”系统保护修复总体设计思路,分类施策,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充分结合,将综合治理措施和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生态修复+”系统设计目标,增加了生态产品供给,提高了人民生态福祉。
郭旗沟流域是延长县的西大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地段,流域内主要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农田防护标准低、安置点山体稳定性差威胁住户安全等。该项目以山、水、林、田、村和产业共同体为规划对象,以“一轴一带一核多片区”进行空间布置,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安置点综合治理、郭旗沟河道保护修复为重点,对山上山下进行了系统性保护修复。在梁顶、缓坡段进行了1.03万亩梯田改造、护地堤、排洪渠、生产道路、水窖配套等提高防洪标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缓水土流失,提高粮食产能;在梁坡地段主要通过5.29万亩植被恢复、乔灌结合在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通过林分改造对生态成果进行巩固提高,促使植被由浅绿变深绿,让延长由绿变美,让群众因绿而富;移民安置点山体综合修复可确保58户、253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河道综合治理,保证了防洪安全,有效改善了水质,改善生物栖息地、丰富物种多样性,水环境污染治理和水生态恢复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安全防护、生态农业、生态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山青水绿、生态美、百姓富”的总体目标,为发展地方旅游经济和生态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安沟水库为延长县重要水源地,项目区内水库上游支沟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大量N、P随洪水流入到安沟水库,造成水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影响城镇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安沟流域不仅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同时安沟水库作为县城的主要水源地,对水质要求较高,具有水源涵养功能。故综合采取了梯田改造1.5万亩、植被恢复和改良6.3万亩、水源涵养林0.67万亩、支沟设置18座淤地坝和拦砂坝、7公里主河道生态护坡和200亩湿地修复等措施,提升安沟水库水量水质,让更多的人分享生态红利。
延长城区段主要存在局部防洪安全标准低、水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项目设计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两手发力”,突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三源齐控”,推进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四水共治”,通过1.8万亩植被恢复(含生态拦截带)、3.5公里生态护岸和河滩绿化、15.6公里的截污纳管、3.5公里岸坡缓冲带、3座湿地公园和液压坝水面的建设,彻底改善城区河道缺水、无水、水质不达标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地质灾害频发、危险性大、危害程度高的现状,重点对7处地质灾害进行了移民搬迁、城市土地综合整治、山体修复工程,确保了1200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该项目的实施可确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将延河打造成为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创造亲水空间和休闲场所,打造山青水绿、和谐自然的宜居环境,让更多的人分享生态福祉。另外新增建设用地40余亩用于移民安置点及棚户区改造工程,为延长县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每个人都应该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延长县将继续开拓创新,在2018年度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沿黄公路为纽带,串联沿线乡镇、安河古镇等旅游景点、主要村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乡村生态旅游区、主要支流进行展布,将其打造成生态路、观光路、旅游路,带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助力美丽延长建设、让更多的人获得生态福祉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