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聚焦科普日·创新引领时代 智慧点亮生活
我省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实验室是科学的摇篮,是科学研究的基地,科技发展的源泉,对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科普日期间,本版主要以我省重点实验室为内容,从今日起陆续介绍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工作者团队充分利用具有科普功能、非涉密的实验室设施,在推动学科交叉、带动地方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以飨读者。
  在今年5月29日举办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创业暨重点实验室创新合作论坛上,省科技厅发布了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全省重点实验室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创新驱动源头供给的重要研发基地。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在陕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包括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4个,其中学科类13个、军民融合类3个、企业类6个、省部共建类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包括西安交通大学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公路桥梁与隧道重点实验室等155个,其中97个已通过验收,58个正在建设。
  2015年以来,在陕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取得国家重点重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各类经费支持26亿多元;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700余项,发表论文1.6万余篇(其中SCI论文约1万篇);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0项。省级重点实验室共取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600余项,获项目经费支持13亿多元;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200余项,发表论文3万余篇(其中SCI论文1.4万篇);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600余项,培养研究生1.1万余人。
  报告显示,在陕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省科研力量的重要载体,为我省争取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2017年,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首次突破2000项,达到2127项;获得经费资助总额达11.48亿元,位居全国第六。
  延伸阅读
  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一级法人单位建设、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其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行政主管部门,实验室依托单位主要以中科院各研究所、重点大学为主体。
  2018年6月25日,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开放力度、科研条件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经优化调整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到2025年,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全面建成,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从开放运行、自主选题研究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三方面,加大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稳定支持力度,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运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和自主创新研究。专项经费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优先委托有条件的重点实验室承担。
  省级重点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是省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和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聚集和培养科技人才,研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实现高水平、原创性科技成果的突破,提升陕西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竞争实力,为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
  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高等学校的,须有重点学科的支撑。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转制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依托单位应从事本领域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5年以上;研究方向相对集中,研究开发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上年度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年研究开发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
  同时,鼓励企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紧密衔接。支持企业、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联合建立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鼓励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挂职,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