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敢问学术要“海拔”
——记安康市中医医院儿三科主任杨关山

  “小儿科”难成大气候?这是很多人的传统认识,但在杨关山眼里,新生儿科承载着众多家长的期望,是一份铺满朝阳的幸福事业。
  一条路,一道题
  在安康市中医医院,杨关山的名字不仅仅出现在处方笺,也时常被同行频频提及。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很多基层医院无法破解的难题,在这里都能找到治疗方案。他领衔的儿三科,作为安康市首批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陕西省重点专科、重点学科……皆源于这个团队对学科建设的一腔赤诚。目前,儿三科已成为新生儿疾病及危重症救治中心,而他本人也在小儿急救、新生儿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哮喘、慢性咳嗽等领域有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高度来源于积累,也来源于孜孜追求。左肩勤勉博学,右肩精医厚德,匆忙在临床一线的他,在安康市率先开展儿童哮喘规范化治疗。这一学科引领,被外界誉为“让孩子能顺畅地呼吸”。
  早在十年前,安康市儿童医疗界,儿童哮喘、小儿急救、新生儿疾病属于特别薄弱的专业。患儿的每一声咳嗽都让他揪心,为此,他坚定了外出进修学习的想法。
  2008年8月,30出头的他来到北京,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临床进修生涯。他师从我国著名儿童哮喘专家、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哮喘防治创议顾问陈育智教授。进修结束后,他熟练掌握了儿童哮喘规范化防治及管理技术,同时在小儿急救、新生儿疾病方面收获颇丰。回到岗位立即投入推广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方案,并让安康市规范化儿童哮喘防治从无到有并逐步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
  此后他在安康市最先推广全球儿童哮喘防治方案,为1000余名哮喘儿童建立了哮喘档案并长期随访治疗,结束了安康哮喘儿童就医需要到省城的历史;最早开设规范的新生儿无陪护病区;率先开展安脱达脱敏治疗,填补了安康市技术空白,让数以千计的患儿摆脱了慢性病的长期困扰,推动儿童哮喘防治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展开……
  近五年救治了大批疑难危重新生儿,成熟运用各种呼吸机治疗,成功救治26周小早产、先天性肠闭锁手术、28周小早产肠坏死切除术,P1CC、脐V置管等新技术新项目相继成功开展。与此同时,承担的“儿喘方”联合妥洛特罗贴剂对哮喘儿童急性发作期肺功能的影响课题获2015年安康市科技二等奖和2016年陕西省科技三等奖、一种自制股静脉及股动脉模型获2014年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研究获2013年安康市科技一等奖、洪霞教授从脾论治6个月以下婴儿肺炎喘嗽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2017年在省中管局立项实施。
  一座城,一个科
  多年来,白河县由于没有儿科,即使是小儿发热、头痛这样的常见病也需要远赴十堰等地进行诊治。2014年10月,安康市中医医院首次提出了组建医联体的工作思路,以此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互通、共享、有序流动。杨关山以“科室领办”的身份组建白河县医院儿科,出任科室主任。2015年,杨关山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响应市卫生局和院党委的号召,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为期3年的白河县医院儿科的援建工作。
  作为白河县人民医院儿科的开创者,杨关山从规划设计、科室装修到后来的建章立制、人员培训、科室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亲力亲为。40余天,组建了儿科病房,建章立制,按国家爱婴医院的标准开展了母婴同室新生儿产儿科医生双查房工作,保障了产科新生儿的安全,结束了白河县医院建院60年没有儿科的历史。
  “现在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都可以在我们医院得到有效治疗,特别是在市中医医院的指导下,大力弘扬中医特色,打出了品牌,过去很多被分流到外地的患者都慕名而来。全县上下都知道我们医院设立儿科了,而且技术过硬。”白河县医院院长胡明朝坦言道。
  一群人,一个梦
  2017年4月6日,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他们可爱的小宝宝满怀感激地将两面锦旗送到儿三科。这个宝宝对于儿三科的所有医护人员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就是大家全力精心救治了126天的“小石头”。
  说起“小石头”,每一位参与治疗与护理的人都有太多的感慨。
  2016年10月15日,一个胎龄仅26周的小宝宝迫不及待地出生了,出生体重仅980g。面对这样一个不到2斤重、全身皮肤薄的像羊皮纸一样、面色青紫、呼吸不畅的小家伙,年轻的父母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一度想要放弃。“再难,都要救他”儿三科主任杨关山一面着手研究治疗方案,一面安慰家长。
  孩子刚被接入病房时只有“巴掌大”,胳膊、腿还没有成人的指头粗。因为胎龄太小,属于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各个脏器发育都不成熟,尤其体现在肺、肠道、脑这些重要脏器,想要生存下来,必须要经过呼吸关、感染关、内环境稳定关、营养关、生长发育关、黄疸关等大大小小十几个关口,每一个关口都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在入院最初的4周里,这个坚强的宝宝经历了气管插管、PS(牛肺泡表面活性剂)注入、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的治疗,由于血管细,外周静脉输液困难,分别在入院当天和第6天,成功进行了脐静脉置管、PICC置管,靠着这2条救命的通路将各种药品及营养液源源不断地输入孩子体内。经过126天全力治疗,孩子勇敢的闯过了一个又一个关口,体重增长至3650g,监测各脏器功能指标正常,2017年2月18日,“小石头”健康地回家了。
  这样的抢救绝非小石头一例,但是要让小石头这样的患儿能获得生存希望,没有技术的提升和科研参与,也徒有空想。杨关山和他的团队,就是以这样的信念,塑造学术“海拔”,造福山区百姓。

(曹兴君)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