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开荒拓泽搞科研 因材施教做科普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
    欧阳自远作“迎接第一个100年,中国的月球与火星探测”科普报告。

  9月19日上午,8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来西安作“迎接第一个100年,中国的月球与火星探测”科普报告。报告结束后,记者对欧阳自远进行了专访。在与欧阳自远对话的一个多小时中,记者能够深切感受他渊博的知识、谦逊的性格。最感动的还是他对中国的月球探测事业无限的热爱,以及对科普宣传工作的执着与热情。 
  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自力更生
  1994年开始的重返月球期,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探月竞争日趋激烈。欧阳自远谈到:“举个例子,阿波罗到现在已经四五十年,据统计,其投入产出比是1∶14,产生了三千多种新技术,它带动了整个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高新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工业群体,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这对人类的造福非常全面,包括航天航空、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和其他民用科技等等。”
  中国的探月工程是在国家科学、技术、经费均有保证的背景下开展的,为了今天的“嫦娥工程”,中国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准备,10年时间的项目论证。2004年初,国家批准了中国实施首次月球探测的立项。当时向国家申请经费为14亿人民币,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探月花费的金额。欧阳自远介绍到:2004年北京市在修地铁的新线路,每一公里地铁的造价是7亿,我国第一次离开地球到月球开展探测工作,建好地面全部基础设施,发射绕月飞行卫星“嫦娥一号”,取得新数据,总经费相当于北京市修2公里地铁的钱。“嫦娥一号”不负众望,按计划完成全月面三维影像图,月面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近月空间环境等。我们要探测月球上有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只有月球上才有,要把它搞清楚它怎么分布的,总量有多少,哪儿富哪儿贫。最后我们真的实现了,这是全世界谁都没做过的,这种资源以后被利用的话,至少可以解决全人类未来一万年的能源需求。“嫦娥二号”完成的全月球影像图和三维立体图,是现在全世界最好的、分辨率达到7米的影像图;“嫦娥二号”还在距离地球150万千米处监测太阳爆发与活动235天,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在距离地球702万千米处与托特蒂斯小行星相距860米交会,首次获得小行星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科学数据;已成为一个人造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行。“嫦娥三号”的着陆器首次实施了人类在月面开展天文观测,整体性监测地球环境;月球车首次实现在月面进行月球次表层的雷达探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探测成果;着陆器与月球车着陆的“虹湾地区”,经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正式命名为“广寒宫”。“嫦娥四号”的着陆器与月球车即将在月球背面登陆,是人类首次开展月球背面的科学探测。“嫦娥五号”预计明年发射,将在月面进行铲取和钻孔取样并返回地球。
  欧阳自远还讲述了“嫦娥工程”中遇到的困难:每次发射大概需要20万个元器件,当一些元器件需要向一些发达国家购买时,别人要不是以武器禁运为由拒绝,要不就是提供一些问题产品。“现实告诉我们,在高新技术方面不能向国外要、向国外买,我们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自己的产品”。他举了一个例子,“嫦娥三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白天干活,晚上温度降到-180摄氏度,所有的电子学仪器将全部冻坏,第二天白天不能持续工作。月夜休眠中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就得靠原子能电池释放的热量来保温。一旦新一个白昼来临,以确保着陆器和月球车的科学探测仪器能持续工作。通过持续努力,我国研制出了所需要的原子能电池。在他看来,比如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只有在技术上创新,在微细上提高,才能不受制于人。
  做科普因材施教,内容因人群而异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11年来欧阳自远院士一直致力于科普教育。他提到:“从2007年到2017年,我的每场科普报告活动我都有记录,11年统计下来,平均每年52场、听众3万多人。”
  “很多人感觉科学家做科普是不务正业,做不好科研才去做科普。而我却觉得,做科普给我带来了更大的天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青少年热情洋溢的来信,表达了他们热爱科学,要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决心,就像一股强劲的热流在推动、激励、鼓舞我们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做好科研,高水平完成工程任务。”在欧阳自远看来,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介绍给公众认识、了解,也是科学家的“分内之事”。他觉得做科普工作要学会尊重对象,要考虑对象的需求、爱好、习惯、实际条件等,不断改进、务求实效。多年来,欧阳自远会根据他从事的研究领域和公众的需要与兴趣,他准备十几个科普报告的题目,如中国的探月梦,天外来客—陨石,火星探测,红色火星的蓝色星球梦,太阳系探测的进展与意义,地外生命的探寻,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祸”与“福”,恐龙灭绝之谜,地球之命运,地球的水来自何方?等等。为了让不同人群能够理解,如小学生、中学生、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公务员、一般公众等,他对每个科普演讲题目准备了五、六种版本的讲稿。
  在他看来,作为科学家虽然以做好科研工作为本职,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比如,我们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实施探月计划,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做得都很成功,但是老百姓不了解,对探月计划产生质疑。因此,科技工作者应当做力所能及的科普,引导人们了解科学、喜欢科学,热爱科学,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同时理解并支持我们的科研工作,这也是科普的价值所在。”
  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他觉得当前教育工作者在教授知识,但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学习知识。“研究生应该学会独立工作,博士应该能独立工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找科学规律,需要大量知识体系。”欧阳自远一直这样教诲学生,“现在接触到很多学生,非常聪明,知识也很广博,但就是不善于思考缺乏科学判断能力,更不太知道怎么做研究,这就是因为中学学习不得法,光是机械地积累知识,结果在研究上没上路。作为青少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积累知识、学会学习、打好基础。比如,我们要求小学生创新就不合理,因为他们并不具备科学的基础知识。”
  他同时提及,“当前,新媒体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媒体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懂得新媒体的作用,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新发展,不断进步。”
  采访最后,欧阳自远院士提到,“我的科普立足于自己的科研,没有研究过的,我不敢涉及。”诚如斯言,做科研,必须沉下心,用着人类以往的智慧的结晶,和现代的未来的高精尖的仪器设备,进行茹毛饮血的荒野求生;做科普,科学家能把复杂的专业问题讲明白,带给人们的是现代的产品和享受。

(本报记者 杨海琴)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