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废物利用“趟”出科技发明路
——记山阳县中学物理高级教师雷建设

  
  如果是为了金钱,他不会买身西服穿18年,看着快成“文物”的14英寸电视;
  如果是为了名誉,他不会屈身在山区一所中学,任劳任怨地当一名物理教师;
  如果是为了爱好,他更不会坚持四十多年,整天把自己关在废弃的旧电器堆里。
  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傻”。他妻子说,“这人除了带好物理课,就爱鼓捣这些废品,不多拿工资,还经常带着一帮帮学生,没黑没夜地钻进实验室,都忘了自己还有家小!”
  这个让人难以琢磨的人就是山阳县中学物理高级教师雷建设。
  ●收集废品 节衣缩食搞实验
  在七十年代,要论家庭情况,雷建设还说得过去。1975年,他被分配到山阳“五七”大学任教,从吃粗粮变身吃细粮,一般的人就很知足了。
  但是,雷建设并不“安份”,除了上课外,他经常帮助同事修理家电,不收取分文报酬。他还自费订阅《无线电》《中学科技》《电子世界》等专业书刊,不断为自己“充电”。从那时起,他就像螺丝拧进木头里一样,拔不出来。
  别人的收音机扔了,他就去捡,谁家的电视机坏了,他买回来,把这些废旧电器肢解得七零八落。本来就不大的房子,变成了雷建设的电器仓库。于是,他和两个儿子挤在一张床上,腾出半间房子当实验室。
  也难怪妻子说他“傻”,有一次,雷建设生病了,妻子拿钱让他去医院看病。他忙点头答应后拿钱就走。可是,几天后,他病痛仍旧,妻子很是不解,询问原因才知道,这些钱他没拿去治病,全订了科技刊物。妻子望着他,无奈地长叹一声:“你啊,是书重要还是命重要?”
  为了一家四口生活,他下决心戒了烟。为了做实验,他很少添置衣服。说起来,或许别人不信,他的一套西服,竟然穿了18年,而且继续穿着。这套衣服,还是他在一次去领科技创新奖咬牙买的。
  在雷建设的实验室里,每一样器材,都是他从牙缝里抠出来的,至今,他还在卧室看着一台14英寸海燕电视机,用着二三百元钱的淘汰手机。“雷建设生活非常节俭,工作非常敬业,他一天吃饭和晚上休息,都在办公室搞创新。”同事廖祖书说。
  ●殚精竭虑 培养祖国下一代
  在无线电研究领域,雷建设简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他的“傻”事说起来很多。
  有一年正月初三,他突然失去踪影。妻子很急,打电话没人接,急忙让儿子去找,最后在实验室找到他。他沉浸在实验里发愣,儿子回来一说,他的妻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眼圈一红,落下泪来:“我以为这老家伙让电击了。”
  他把业余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研究和培养学生发明上,视学生胜过亲生儿子。妻子常说:“你啥时候关心过两个娃的成长?整天给别人的孩子指导,跟自己孩子说话交流的机会都很少。”
  雷建设说:“都是给祖国培养人才,谁的孩子都一样。”
  一次,他的学生说,父亲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司机,一天晚上会车时,对方的车灯没有变弱光,导致出了车祸。雷建设马上辅导学生研究制作,发明了“汽车灯光自动调节器”,攻克了这道难关。
  高二学生肖越锐说:“在雷老师的辅导下,我们学会了动脑、动手和团队合作。”
  雷建设的发明创造,惠及到千家万户。他听说有人酒后驾车,路途发生事故后,立即带领学生开展实验,发明了“酒后驾车报警与制动自控器”。
  2010年,为了尽快完成“丰阳号磁悬浮小车”辅导作品的制作,大年初二雷建设就开始工作。绕制一个轨道线圈需要半个多小时,为了赶进度,他一口气绕了6个线圈,想喝口水时,才发现双腿麻木,不能站立。他忍着酸痛,在凳子上坐了好久,等到能活动时,又坚持绕制5个线圈才回家。
  ●勇于挑战 创造发明成果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谦虚、低调、憨厚的雷建设,朴实得像个修理工。然而,他那刚毅的性格,以及敢吃螃蟹的挑战精神,又让人多出几分敬佩。
  汶川地震后,雷建设发明的《地震确位报警与自动计时器》,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该设备记录了安徽阜阳市的4.3级地震,内蒙古阿拉善盟的5.8级地震,尼泊尔国家的8.1级地震等。
  2011年3月,雷建设辅导学生制作参加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了一项发明,他躲进实验室,关掉手机,断绝信息。当他将一切筹备工作做好走出实验室后,才知道岳母一天前因为脑溢血已经过世!
  “这是永远埋在我心中的一个痛点!”雷建设说,“我必须挑战更尖端的技术,以宽慰自己的伤痛。”
  2015年,雷建设和他所辅导的学生,制作“农村小型水塔自动抽水控制器”,获第十三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区决赛特等奖。
  今年4月,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实验教学成果在榆林召开,会上展出雷建设28件省级一等奖和国家获奖作品,是展出获奖等级最高数量最多的单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雷建设和他所辅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获市级奖300多项,省级奖126项,国家级奖23项,已获得国家专利138件,其中40多件专利已应用到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有800多人考上本科大学。他个人获得“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英特尔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教师奖”“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能手”“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特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奖”“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称号”“商洛市首批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等几十项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张宏 李奎)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