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商州区在三岔河镇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意识形态工作推进会。总结和推广该镇围绕脱贫攻坚开展精神文化脱贫活动,“两会一队”常态化普及,为扶智扶志工作积累了可借鉴经验。至此,全区脱贫攻坚有了新样本。
“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反复研判,探索出‘两会一队’志智双扶模式。”镇党委书记李博说,“通过‘两会一队’全面推进,全镇8个村干部思想觉悟普遍提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脱贫致富愿望越来越迫切。”
年初,该镇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制定印发了《三岔河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与各村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村级年度考核。镇上还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全力落实镇党委的主体责任、镇党委书记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领导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确保意识形态的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镇长孙为艳告诉记者,自开展“两会一队”活动以来,干部把虚事做实了,他们分赴农家院落和田间地头,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倡导文明礼仪,开展技术培训,讲好励志故事,涌现出一批脱贫致富的典型。
板凳会:为精神“缺钙”补充营养
三岔河镇地处商州区西部一条偏僻的山沟,曾经以耕种为生的农民,年复一年地将东坡日头背到西坡,靠天吃饭的习惯由来已久。
“要我脱贫,怎么脱?”一些贫困群众依然在疑惑中等待,甚至萌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依赖思想。
群众等着怎么脱,镇上想着如何扶。在前期扶贫出现“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后,镇党委在调研的基础上,狠抓“四扶”,树“五风”,促“六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推进乡村文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目的,以“两会一队”为抓手,积极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节俭、自强自立、不等不靠意识,在全镇营造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
“既定目标不动摇,坚决打赢攻坚战。”李博斩钉截铁地说。扶贫要出效果,得力的措施必须结合实际,开好板凳会,无疑是给精神“缺钙”的贫困群众补充营养。
让包扶干部接地气。该镇以农家院落为载体,每周由包扶干部负责,利用扶贫日到包扶户召开一次到户板凳会,在拉家常中摸实情,解需求,对症下药,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持续抓好扶志工作,把贫困户自主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让“四支力量”沉下去。以村民小组为单元,每月由各村“四支力量”召开一次到组板凳会,通过广泛宣传健康卫生知识、家庭环境卫生规范、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战略等,持续抓好扶德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提高道德素质,弘扬家庭美德,维护社会公德,崇尚“文明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确保贫困户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使贫困群众既有获得感,又活得有尊严。
让骨干精英扎下根。以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为阵地,每季度由各村“四支力量”牵头,召开一次到村板凳会。通过举办农民夜校、开办脱贫攻坚讲习所的形式,加强文化知识、政策法律、文明道德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电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持续抓好扶智、扶志、扶技、扶德工作,逐步培养有文化素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知识型新农民。
“板凳会”产生积极效应,群众开始为自己的懒惰反思。今年47岁的三岔河村九组贫困户管康石一生未娶,抱养了两个孩子,靠3个人的低保维持生计,娃开学时到处借钱,因对生活无望,过去经常睡到12点。针对管康石家庭情况,干部入户促膝长谈,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介绍群众脱贫经验,帮助他逐渐树立了信心,增强了脱贫本领。现在,他像换了个人似的,天不明就上山采药,一个月仅采药一项收入达2000余元。
七星村的基础与其他村没有多大差别,在市委办和区财政局的帮扶下,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年8月10日,该村率先在全镇开展“两会一队”试点,驻村工作队除了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外,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共搜集整理社情民意20余条。四组贫困户刘锋与妻子在外打工,其父刘来印发愁孙子入学难,工作队队长任卫东及时与城区学校联系,9月1日孩子顺利入学。
七组贫困户李怀余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解决了养老、低保和高龄补贴,还帮他认领了3千瓦光伏和5000袋食用菌。老李感动说:“几十年了,从来没见干部把咱当亲人,三天两头来帮助贫困户想办法,我真的想多活几年。”
密切党群关系,是开展“板凳会”的重要内容。帮扶七星村干部王锋涛和谢涛对此深有体会:“通过板凳会这样接地气的方法,我们深入群众,听民意、查问题、添措施,解民困,发现感情真的是走出来的,只要心往群众中想,扶贫工作才会事半功倍,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据了解,今年全镇共开展“板凳会”“故事会”54场次,放映扶志扶智类电影12场次,参与群众1000余人,群众对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不断攀升。
故事会:把身边典型当做榜样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弱势群体居多,扶贫的焦点就是思想转变难,需要一批创业致富的典型,“故事会”正好为想干事的群众开启了心智。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让勤劳的人站出来。镇党委以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为依托,举办“故事会”大讲堂。每月邀请一次脱贫光荣户,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通过脱贫典型讲述自强自立、不等不靠不要的事迹,形成“要我干变我要干、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的积极向上氛围,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三岔河九组贫困户樊根才,2016年开始养羊,他采取自繁自养滚雪球的办法,目前羊存栏60余只,养牛4头。区林业稽查站李队长说,这人忙得不约都找不到。樊根才告诉记者:“政策是公平的,不干等于零。”
树立创业典型,让能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每季度邀请一次致富能手,讲述自己的致富故事,用身边真实鲜活的事例,来开启农户增收致富思路,通过脱贫致富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贫困户的进取心、事业心,让贫困群众脱贫有志气,致富有尊严。
商州区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优秀村干部杜中央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不忘七星村1580名群众,他带领大家发展大樱桃800亩,黄花菜150亩,建设村级集体经济485千瓦光伏电站一个,成立了商州区骏景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均实现收益。
弘扬社会正能量,让道德模范受人敬重。每半年邀请一次道德模范或者乡贤五老,讲述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以及新时代新气象新变化,通过典型人物现身讲述,点化教育贫困群众讲信用、知荣辱,促进“诚实守信”成为普遍行为规范,不断提升社会公德、村民道德建设,凝聚贫困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在改善乡村“颜值”的同时,不断增添内在“气质”。
三星村一组王鹏一家6口人,妻子李粉香患胃癌15年,儿媳张敏侠百般照顾,无怨无悔,硬是把婆婆从死神的手中夺回来。孝老儿媳张敏侠被村上评为“好媳妇”,他家被评为“最美家庭”。
李博介绍说,镇上利用“一约四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定期开展文明评选活动,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使群众的思想认识和文明素质得到普遍提升。据了解,今年全镇共评选出好公婆、好媳妇、模范孝子、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24人。
把身边典型当做榜样,持续发酵的模范作用催生乡村新变化。记者在该镇看到,田间增收产业鳞次栉比,乡村道路宽敞平整,村民院落干净整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政策宣传栏随处可见,就连不失时机的中老年妇女,也在两委会欢快地扭起舞姿。纯朴的民风民俗,让人感受到一股久违亲切,和瞬间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
用物质来激励群众“富脑袋”,是三岔河镇精神扶贫的重要举措。全镇8个村建设了“爱心超市”,镇上成立管理领导小组,印发了实施方案,发放了“爱心积分卡”,制作了统一制度牌。采取政府补贴、单位捐赠、社会争取的方式,充实“爱心超市”物资。以三星村为例,在开展村容村貌环境治理中,群众踊跃清扫积分,自“爱心超市”开办以来,全村共积分3775分,已发放2694分,村民王粉娥、李马娃已通过爱心积分兑换油和大米。据统计,目前全镇参与积分兑换的贫困群众已达670余人次。
宣传队:送扶贫政策进村入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何将脱贫“列车”快速启动?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指导脱贫实践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三岔河镇早在2016年7月就开办了“三微大讲堂”,极大地调动镇村干部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干事本领。“理论微讲堂”聚人心。组织镇村干部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以及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要求等,提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策理解力,引导镇村干部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干部微讲堂”强素质。将“干部微讲堂”与经典诵读活动相结合,采取干部自选文章、轮流领学等形式,每周安排一名干部领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等,营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浓厚氛围,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专业微讲堂”增本领。邀请商洛学院、市委党校等专家学者,以及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扶贫局、区农业局等部门领导干部,律师、村支书等行业精英,剖析最前沿的、最实用的理论观点,以及微观层面具体业务技能的讲解,促使全体干部职工业务水平大提升。
另外,该镇创建“秦岭小镇三岔河”微信公众号,建立全镇工作微信群,加强政府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作用和发言主导权,群众对于政府信息的认可度和可信度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已编辑230期670篇,其中2018年发布50期140篇,在区政府网站发稿50余篇。
与此同时,镇上将宣传工作列入扶智扶志的重要内容。鼓励各村“四支力量”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平时扶贫所思所想所感,组建驻村帮扶宣传小分队,通过自编自演自导的形式,每月为群众送一次诚信宣讲文艺活动;组建民间艺人、群众文艺爱好者宣传小分队,通过歌曲、小品、快板的形式,每季度开展一次讲传统、讲文明、树新风群众文化活动;邀请专业文艺团体组建宣传小分队,每半年开展一次文化下乡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宣传“八个一批”相关政策、身边善行义举、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用情用心感化贫困群众,提振脱贫致富自信心。
王福田是三星村村民,过去对扶贫政策不大了解,参加几次“两会一队”活动后,他信心十足地说:“希望这种会多组织,让我了解了医疗四重保障,掌握了更多致富信息。”
送扶贫政策进村入户,激发贫困群众创业热情,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星村一组44岁的贫困户王战锋因残致贫,他在网上学习,并深入基地考察学习,去年开始养鹅,年出售三茬共6000只,每只售价60元,目前已存栏4000余只。“今年脱贫没有问题,下来要致富奔小康。”王战锋说。
扶贫工作是密切党群关系的一次政治考验,“两会一队”在党的政策贯彻落实中,发挥了纽带和桥梁作用。三岔河村华石沟高寒偏远,居住着3户群众,崎岖的山路险象环生,今年,3户村民隔三差五地割草打农药,就是为了包扶干部来去方便。财政局、林业局驻村工作队员与群众吃住一起,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他们为七组五保户郑时荣提供了保洁员岗位。郑时荣感动地说:“你们啥时走了,我就看不到你们啦,让我请你们吃顿饭吧! ”
“群众不脱贫,干部不撤离!”这是三岔河镇党委定的铁律。“两会一队”熔接地气的创新举措,就是量身打造志智双扶的乡镇扶贫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