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时隔数十年,这个经典的论断,十分贴切地再现了一个人——康振生院士。
康振生1957年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8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1990年在加拿大农业部温尼泊研究所完成博士论文研究工作并获博士学位,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农业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病虫防控研究室主任和锈病防控岗位专家,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工匠精神,一生专注一件事
2017年11月27日,康振生以其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步入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殿堂。康振生说他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所以他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笨人”。“聪明人往往能够及时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笨人就只盯着一件事,但也许笨人最后能把事情做成。”他说。
康振生所说的“一件事”,就是小麦的病害研究。而这一研究,一晃就是30多年。从1982年至今,康振生的团队从国际小麦病害研究的跟跑者、并跑者逐渐变成了创新的领跑者。
从1978年考上西北农学院,40年光景,康振生最大的感悟就是专注,他说:“做事情就要自己营造氛围,不要被外界所影响。我的战场就是小麦地,我的研究要从小麦地里来,到小麦地里去……”
康振生瞄准一个方向,顽强攻关30年,破解了被称为“小麦癌症”的小麦条锈病防治难题。他坚定一个信念,矢志报效祖国,两度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和良好科研平台,义无反顾回国开展科研工作,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生土长的院士。
2010年,美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室接种发现,小檗上出现小麦条锈病。这条不起眼的消息,却引起了康振生的高度关注。小檗是一种枝干上带有小针刺的落叶灌木,在我国南北均有栽培。但我国科学家过去研究发现,条锈菌在小檗上不起作用。
为了查清事实真相,康振生和团队成员踏遍了甘、陕、川、滇4省的山沟。他多年坚持对甘肃陇南和陕西宝鸡等地的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考察,经过大量田间跟踪调查研究,寻找自然条件下的小麦条锈菌在小檗上“安营扎寨传宗接代”的证据,并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试验,最终获得了重大发现:有性生殖是我国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主要途径。小麦条锈菌正是在广泛分布于西北山区的野生小檗上“生儿育女”,才使得新一代病菌成为小麦品种的“杀手”。
2017年8月26日,康振生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植物病理学年评》上,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指出,自然条件下条锈菌有性生殖的发现在小麦条锈病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018年6月20日,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振生院士与郭军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果表明,TaCBL4-TaCIPK5复合体以ROS依赖的方式正调控小麦抗性,为理解CBL-CIPK在小麦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劳模精神,一生扎根田间地头
条锈菌有性生殖的发现,只是康振生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避免全国病害大肆流行,打好小麦条锈病的“防御战”,形成一套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模式,才是重点与难点。
一回回调研,一次次试验,光阴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流逝,康振生也已鬓染霜华,步入花甲之年。时间的广度,得来的是研究的深度和厚度。
康振生团队建立了小麦条锈病异地测报技术系统,病害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与有关单位联合构建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我国12个省(市)大规模应用。全国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50%,每年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年均增收节支达40亿元,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国近60年来植物保护学科获得的最高成果奖励。
“我是一位从事植物保护教学科研的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保障粮食安全是我的首要任务。广袤的田野既是我的研究战场,也是我的力量源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有扎根田间地头,才能结出科研硕果。”康振生说。展望未来,康振生教授踌躇满志:“我是从麦田里走出来的院士,必将不忘初心,回归麦田,继续坚守田野科研攻关,同时培养好年轻人,让他们做出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创新精神,一生不断奋斗攀登
“我要坚守在科研一线,将粮食安全生产作为我的主要责任。我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还是要回到田间地头上去。新形势下,我们要用科研创新打造‘中国模式’,为国际贡献‘中国力量’,不忘初心,更加努力埋头科研工作。在继续做好科研、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地在更高层面上为国家工程建设咨询作出更多贡献”。
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康振生立足西北,率领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自然条件下小麦条锈菌在小麦和野生灌木小檗上转主寄生完成生活史和病害循环,更新了真菌基础生物学知识体系和小麦条锈病病害循环理论体系;揭示了小檗在条锈菌毒性变异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变异规律,创建了我国条锈病“越夏易变区”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防病效果显著,保障了我国小麦的生产安全;揭示了小麦赤霉菌的侵染途径与致病机理,明确了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时期,构建了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赤霉病有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康振生怀揣着对农业科学的执着追求,抛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将自己的未来和理想寄托于这片黄土之上。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他一次次攻克难题,把成果应用在祖国的大地上,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增砖添瓦。
(本报记者 彭军 鱼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