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深刻阐述。这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系统阐发又被称为“两山论”,于2017年写入十九大报告中。
秦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孕育地和塑造者,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国家绿肺”之称,保护其生态环境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提升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及人民幸福指数至关重要。本报今起推出《践行“两山论”保护大秦岭》专题,关注大秦岭,保护大秦岭。
中国名川大山,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秦岭不单纯体现在生态环境上,更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被尊称为“华夏文明的龙脉”。
秦岭,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仅限于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止于嘉陵江。广义上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
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中华文明进程的载体
秦岭的诞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个百万年之前,那时的地球还处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时期。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在地球运转和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下,相向移动。大地就是这样在剧烈的对撞中开始形成山脉。伴随着地质运动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涌动、奔流,生命在毁灭的同时又在诞生。各种植物慢慢地出现在适合生长的地表层上,使大地变得郁郁葱葱。终于,在秦岭山脉出现了蓝田猿人站立的身影。又过了数万年,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从那时起,人类文明的曙光在秦岭上空显得格外明亮,色彩斑斓。人类开始在这个地理版块上围绕秦岭创造自己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铜器……伴随着文字的诞生,这部历史的演进、脉络与悲欢离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自古以来,秦岭就充满着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就连它名字的由来都还是个谜。究竟出自谁口,得于何时,史学界至今还莫衷一是,只有一种观点被普遍认可,那就是它源于古代秦人和秦帝国的威名。所以,这座横亘在中国内陆腹地的巨大山系,就叫秦岭。
秦岭既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气候分界线,同时又是大江大河的分水岭。在秦岭的南麓和北麓分别流淌着上百条大小河流。其中,北麓河流最终被渭河一网收尽送给了黄河,而南麓的河流又被汉江总揽交给了长江。
一座山脉居然能够改变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其地位的显赫足以令人崇拜。这座山脉,孕育滋养出一个日后创立千秋伟业,统一全中国的古老族群,面对这时的秦岭恐怕任何人也不得不肃然起敬。
这个由秦岭庇护的古老族群,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被称为秦人的人,从秦岭出发历经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华夏大地上掀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最终改变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大剧。公元前763年的华夏大地上,春秋争霸的大幕徐徐拉开。这一年,秦文公把秦人都城从西汉水上游的西陲,迁往宝鸡境内凤翔县长青镇。秦文公貌似小心翼翼向东推进,对秦人和中国历史来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秦岭为秦人在关中的聚集形成了安全之势,那么纵贯八百里秦川的渭河水就成为秦人立足关中的生存之本。
秦人能够立足具有悠久农业文明的关中平原,就等于拥有了当时中国最大的粮仓。秦景公是秦人入主关中后,第一位将秦国势力推向中原的国君。他继承发展周人的农业技术传统,按照自然天象和天文历法安排农事,关中地区农业由此进入发展时期。公元前451年,奴隶制的苍茫暮色悄然落下,一场新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三百多年间的诸侯争霸,最终分化并重新组合为齐、楚、燕、赵、魏、韩六国,最终被秦国一统天下。
位于秦岭南麓洋县龙亭镇名字的来历和一个人有着密切关系,这个人就是古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东汉龙亭侯蔡伦。早在1800多年以前,蔡伦每有闲暇,便经常来到洋县封地,徜徉在山光水影中调养身心。公元105年,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材料,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纸。
公元一世纪,就在东汉皇帝已经开始用“蔡侯纸”下诏行文,颁布政令时,欧洲人还在羊皮上书写文字,而埃及人也在用一种非常原始的纸莎书写材料。由于笨重而昂贵,极大限制了文化的交流与文明的传播。造纸术的出现,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一个真正的动物乐园 在地理学家眼里,秦岭是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在动物学家眼里,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和东洋界。通俗的讲,秦岭北麓的动物多为北方物种,而南麓多为南方物种。由于秦岭山地南北存在着地貌气候和植被等自然因素的显著差异,因此造成动物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在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都是极为罕见的。两类截然不同的动物在一座山交会、融合,使秦岭成为一个真正的动物乐园。
秦岭地区野生动物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贵品种,鸟类有国家一类保护对象朱鹮和黑鹳。秦岭现设有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佛坪自然保护区。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被并称为“秦岭四宝”。还藏匿着鬣羚、斑羚、野猪、黑熊、林麝、小麂、刺猬、竹鼠、鼯鼠、松鼠等数不清的哺乳动物,以及堪称世上最为丰富的雉鸡类族群。
秦岭南北的动物也有较大差别。兽类,以秦岭为分布北界的有23种,占兽类总数的42%。秦岭以南的兽类中,有不少南方成分,如华氏菊蝠、金丝猴、大熊猫、猪獾、大灵猫、小灵猫、云豹、羚牛、苏门羚、豪猪等;而分布于秦岭以北的兽类,只有8种,占兽类总数的10%,主要有白股阔蝠和黄鼠等。
秦岭大熊猫的正式发现被称为中国兽类学的一个里程碑。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已有秦岭地区大熊猫存在的记载,只不过当地人一直习惯把大熊猫称为花熊。熊猫在秦岭已经生活了70万年。直到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普遍有熊猫分布,后来由于栖息地遭受到人类的侵占,使它们从原来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了。秦岭中部的佛坪县境内,茂密的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这种古老的物种最终以躲避的形式存活下来,建立起自己的栖息地。
朱鹮是古老的鸟类之一,它比人类历史要久远得多。据考古发现,油页岩中的鹮类化石表明,它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的始新世时期,因此朱鹮是难得的“活化石”。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人口膨胀、森林破坏、战争和人类狩猎,已经在这个地球上生活了六千万年的朱鹮,栖息地越来越小,种群也越来越少。
南北植物荟萃地
秦岭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由于秦岭地区南北地质和气候条件的差异性,使其成为我国大多数亚热带珍稀植物分布的北界,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特有物种,因此被称为“亚洲天然植物园”,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
终南山植物区系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多样性,以华北区系为主,兼有华中、华西、青藏高原区系成份。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29种,可用于园林绿化的观赏植物约600种,药用植物约800种。由于气候的立体差异,植物的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依次形成四个景观林带,界线清晰,色调分明,分别是落叶栎林带(海拔780-2300米),优势种主要有栓皮栎、锐齿栎、辽东栎等;桦木林带(海拔2300-2800米),优势种主要有红桦和毛红桦等;针叶林带(海拔2800-3400米),优势种以巴山冷杉、太白落叶松为主;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3400-3767米),优势种以头花杜鹃、高山绣线菊、杯腺柳为主。
特色产品繁多,如核桃、柿子、板栗、木耳、核桃、板栗、柿子产量居全省之首,核桃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是全国有名的“天然药库”,中草药种类1119种,列入国家“中草药资源调查表”的达286种;秦岭以南柑桔、茶、油桐、枇杷、竹子等亚热带标志植物均生长良好,而秦岭以北柑桔绝迹,却盛产苹果、梨等温带水果。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