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践行“两山论” 保护大秦岭
大美秦岭 熊猫陕西
——秦岭大熊猫文化主题展活动侧记
    (资料图片)

    观众纷纷拍照


  11月19日-25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陕西省政府主办的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活动在西安举行。活动期间,尤其是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布设的秦岭大熊猫文化主题展,引来社会各界关注,吸引“大熊猫”粉们流连忘返。
  展板内容主要从秦岭大熊猫演化历史、科学研究、保护工作、文化创意等方面,通过大量图片、标本和实物,向公众全方位科普、展示秦岭大熊猫保护故事和科研成果。 
  万“棕”瞩目,棕色大熊猫之谜
  棕色大熊猫“七仔”可谓是此次展会的一大亮点,与以往我们见到的黑白大熊猫不同,“七仔”身上原本应该是黑色的部分都是棕色的,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圈养的棕色大熊猫。2009年11月1日只有1个半月大的“七仔”被遗弃在秦岭三官庙附近,幸运的是被及时发现后被转移到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现场参观的大学生小李告诉记者:“以前只知道有棕色大熊猫存在,但没想到居然是咱们秦岭的。”据了解,秦岭区域共9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其他区域未有记载或发现,可以说棕色大熊猫是秦岭的特有,但具体成因依旧是未解之谜。
  互动性强,与科技共舞
  文化主题展为了增强趣味与互动,在现场放置了一块一人高的电子屏幕,屏幕里观众的脑袋全部变成了大熊猫,挥挥手还会变换各种表情,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屏幕上还有两只可爱的秦岭大熊猫可以随着观众的动作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跳舞视频还可以上传到微信朋友圈。电子屏前围满了观众,时不时从人群中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现场还配有VR眼镜,在影像技术的帮助下,观众仿佛身临秦岭之中,视野中出现一只可爱的棕色小熊猫,它就是“七仔”,伴随着它津津有味吃竹子,耳机里也传来咀嚼的声音。 
  文化输出,树立陕西文化自信
  在大熊猫文创区,摆满了文具、环保袋、围巾、T恤等大熊猫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一款由大熊猫粪便做成的熊猫纸引来了不少人的关注,据介绍大熊猫粪便中含有很多未完全消化的植物纤维,因此做出来的纸细腻柔韧,还有淡淡的竹叶清香,并且十分环保。
  大熊猫文化是秦岭的一张“靓丽名片”,陕西的“文创人”以秦岭大熊猫为符号,在创意上下功夫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这也开启了一条文化产业助推生态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的新道路。西安市民张女士说:“以前只知道四川的大熊猫,今天才了解了陕西的大熊猫,希望我们陕西的秦岭大熊猫越来越有名!”
  据悉,省林业部门先后与中央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英国BBC等媒体合作拍摄大熊猫专题纪录片10余部,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并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熊猫国际等组织开展保护及科研合作,进一步扩大秦岭大熊猫知名度和影响力。
  科研硕果,演绎艰辛历程
  主题展上每一张珍贵的照片,每一个故事,记录了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
  秦岭大熊猫自发现以来,全国已有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进入秦岭,先后建立了“中科院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秦岭大熊猫科研基地”“中国环科院秦岭生物多样性野外检测研究站”等科研基地。涌现了一批科研领军人物,例如,最早进入秦岭区域系统研究秦岭大熊猫专家、北大教授潘文石,陕西本土的专家、佛坪保护区高工雍严格,以及无数坚守在一线的保护区工作人员。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坚持为保护和壮大秦岭大熊猫种群不懈努力。迄今为止,已经成功攻克大熊猫生殖激素检测技术难题,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目前,陕西繁育成活大熊猫18胎18仔,人工圈养数量达22只,建成全球第三大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地。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大熊猫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109只增加到345只,秦岭大熊猫的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
  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刘女士说,“今后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咱们的大秦岭。”

(文/于天涯 图/孟星晨)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