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让慢性病研究进入快车道的孟列素
  我所采访的对象并不是著名人士和专家,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她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科技工作者,却迷恋着医学界不太关注的慢性病的研究。她向着初心的目标,走过学习的艰辛、成长的磨砺、成熟的不满足,一步一步留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每取得一个进展,都有一种非凡的魅力,使人去寻觅、去思索,更给人以启迪、鼓舞和希望。
  ★追求
  记者对孟列素的采访是由她的一本发黄的日记本开始的。翻开日记扉页,“追求”二字便映入眼帘:“像曲径上挥汗如雨的攀登者,向往彩云环绕的山岫;像大漠里长途跋涉的征人,渴盼莺飞草长的绿洲……在我生活的道路上,我将孜孜不倦地追求。”
  孟列素出生在宝鸡眉县,在父母的熏陶下,从小就有着一颗朴实善良的心和百折不挠的性格。中学时期,她的作文常常作为范文流传在学生和老师中,一篇阿Q正传读后感里对阿Q精神的独到描述,形成了“孟氏阿Q精神”,成为学校中流传的佳话;经常因做化学实验烧烂衣服,受到家人的责罚。数学老师在课堂上提了一个“物不知其数”的问题,老师说:“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可是没有人回答得上。老师正要解答,孟列素说:“我算出来了,二十三。”老师惊诧了:一个孩子竞能如此迅速地解答这么难的题!正是因为她对知识的全面渴求和钻研,为她后来在科研上取得让同行瞩目的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要高考了,一个同学辍学事件,确定了孟列素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一位学习优异的同学在高考前辍学了,她放下紧张的备考复习,来到辍学同学家,这才知道这位同学的母亲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致残不能下地干活。这件事对孟列素震动很大,她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小小的城镇,因慢性病致残致穷的人很多!因此,她默默下决心要考医科大学,将来为这些人解除病痛,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走过自己
  采访中,记者又一次不由自主地翻开孟列素的黄皮日记本,“走过自己”是那么耀眼,“人可以走遍世界,却难走过自己,因为那是自己对自己的征服,自己对自己的洗礼,我需要走过这段艰苦而必然的道路,唯其如此,才不悔这个使命。”由此,我似乎看到了孟列素的“走过自己”的前进轨迹。
  1992年,孟列素如愿以偿地考入西安医科大学,199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她不忘初心,潜心专攻慢性免疫性炎症的发生机制研究。2008年获陕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年会优秀会议论文奖;2010年荣获医学院优秀博士研究论文奖;2011年荣获西安交大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奖;2018年荣获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她相继主持了6项国家级、省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同时还参与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11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这些项目研究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她主攻的慢性免疫性炎症发生机制研究。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孟列素发现了Toll样受体3(TLR3)表达上调介导了实验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而自噬与miR-26a又可通过调控TLR3表达参与关节炎发病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新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可靠的靶点,对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突破
  采访即将结束,记者又一次翻开孟列素的黄皮日记本。“突破”二字以大于其它字体的形体霍然跳入我的眼帘:“不肯安于卵壁的黑暗,雏鹰啄开蛋壳;不甘屈服冻土的封锁,小草拱出了芽尖。”由此,我联想到科学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突破,它不仅需要含辛茹苦的劳动,锲而不舍的努力,有时甚至要付出健康的代价,我眼前的孟列素不正是这么一位科学界的代表吗?
  当我陷入沉思中时,孟列素似乎看出我有所思,便拿出了两份研究论文,一份是“Toll样受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份是“硒对鸡胚脑发育的影响”,这两项看似不相干的研究,正因为有了孟列素那颗整合多学科能力的大脑,正因为有了孟列素这种科研中的“突破”发现,让两个似乎互不相干的课题在慢性免疫性炎症的发生机制上有了“交情”。前者研究发现了TLR3表达上调介导实验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后者研究发现了对正常鸡胚适量补硒会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和发育的同时,更发现了硒蛋白可能与免疫防御及炎症状态相关。记者为这来之不易的两大发现无不兴奋:“您的‘突破’颠覆了平行线的定律,让我看到了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您这‘相交’了!”她却笑着说:“在科研的道路上,平行线的定义应是相交于无限远的两条直线为平行线,因为理论上是没有绝对平行的,中国哲学中的殊途同归就是这个道理。”记者恍然大悟:科学上的突破就是不墨守陈规,不套用现成的公式,用独到的见解求证一个假设,这种看似小的突破,很可能是某一重大突破的必要准备。
  采访结束了,记者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对将来能说点什么吗?”她还是一脸的质朴和善,目光里透出智慧的光芒,没有直接回答,却在采访本上写下了“希望”二字。我明白了,这“希望”就是她的追求,这“希望”就是她的“走过自己”,这“希望”就是她的科学突破。当然,这“希望”是和她的奋斗、担当、使命挽着臂膀在这条崎岖的科技道路上继续攀登,只要“希望”在,她的慢性病疫苗和药物研发还会远吗?

(本报记者 张 萍)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