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16时许,西安至拉脱维亚里加中欧班列“长安号”正式开行。这是继2013年以来西安开行的第十一条国际班列线路。 庄敬平 摄
10月30日,中欧班列“长安号”一路向西,奔向8900公里以外的拉脱维亚里加,标志着“长安号”常态化运行超过了1000列,并实现实际开行总量、重载率、货运量三项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
这是陕西紧抓“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加快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里程碑。为展现中欧班列(长安号)助推陕西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独特使命与作为,彰显陕西在融入全球经贸大循环中的崭新形象与格局。
拓宽开放大通道
贺清国是西安陆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集装箱卡车驾驶员,主要负责中欧班列集装箱运输。中欧班列(长安号)的“提速”,也让“贺清国”们忙了起来。
今年1月至10月,中欧班列开行共计1036列,是去年全年的5.3倍;运送货物105.45万吨,是去年全年的4.5倍;货值14.9亿美元,是去年全年的7.8倍。其中,中亚去程413列,中亚回程68列,中欧去程201列,中欧回程354列。
2013年至2014年开行46列;2015年开行95列,超过上一年的2倍;2016年开行151列,同比增长59%,其中首开回程3列;2017年开行194列,运送货物总重约23.2万吨,年度开行总量排名全国班列第17位……5年,1800多个日夜,中欧班列长安号在奔跑中不断提速,完成一次又一次跃升。
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令贺清国印象深刻,那就是集装箱装的货越来越“洋气”和多样化。
班次加密、货运量攀升、货物的品类和辐射范围也不断扩大。5年间,中欧班列逐渐成长为全国开行频次最稳定、线路最密集、重载率最高的班列。
“中欧班列不仅是一条开放通道,全网物流体系把陕西和西安从内陆腹地推到了开放的前沿,更重要的是为陕西和西安带来了贸易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聚集。”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说。
实现大开放大发展
大到机械设备,小到柴米油盐,越来越繁忙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有力促进了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
11月中旬,又一批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优质粮油,搭乘长安号抵达西安国际港务区。两年之前,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粮食,这促成了长安号首趟回程班列的开行。如今,每月都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粮食运抵西安。“预计今年年底前,将有近10万吨粮油运抵西安。”爱菊集团副总经理刘冬萌说,明年这一数据翻番没有问题。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在积极升级粮食进口口岸的硬件,更好地提升粮食运力。
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开行,打通了向西开放的通道,带来了贸易的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聚集。如今,陕西已有不少“新生”产业与中欧班列关系紧密,如跨境电商、整车进口等。中欧班列已成为众多“新”产业落户陕西的催化剂。与此同时,中欧班列也助推陕西进出口口岸功能更加丰富。截至目前,陕西先后建成了我国内陆首个粮食、肉类、整车口岸。
借助中欧班列长安号,陕西正全方位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国际、国内、区域三级海陆空物流大通道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中国制造”走出去,也使得国外的特色产品走进来,促进了资源的聚集与贸易的发展。
与世界交流更加密切
10月30日,西安至里加中欧班列长安号的开行,让陕西中欧班列的“朋友圈”再次扩大。德国汉堡、波兰华沙、匈牙利布达佩斯……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欧洲城市,正因中欧班列的纵横串联,与陕西与中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带一路”在这条大通道上不断延伸。
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便捷的国际进出口贸易黄金大通道,让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搭上了发展的“快车”和“便车”,推动着陕西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陕西对中亚地区贸易额达7.6亿元,同比增长71.2%。其中,出口6.4亿元,进口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1%和15.1%。
古丝绸之路上,如今又上演着新的“钢铁丝路”。中欧班列长安号使欧洲快销品、俄罗斯板材、乌兹别克斯坦绿豆、哈萨克斯坦小麦、中亚蜂蜜和棉纱、格鲁吉亚红酒、沃尔沃汽车等消费品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广大市民过上了“买全球、卖全球、享全球”的时尚生活。
伴随着声声嘹亮的鸣笛,中欧班列来回穿梭,陕西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全面发力,拓展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越跑越快的中欧班列长安号不断拓展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让陕西在与世界携手中更加出彩。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