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发黄的日记本,扉页上“追求”两个字和这样一段话吸引着笔者,“科研就像曲径上挥汗如雨的攀登者向往彩云环绕的山岫,像大漠里长途跋涉的征人渴盼莺飞草长的绿洲……在我生活的道路上,我将孜孜不倦地追求。”2018年“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已到尾声,这是其中一位科技工作者孟列素的工作感受,也是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最真实的科研心路。
“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是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科协联合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各市(区),省级有关部门,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和企事业单位报送的173位优秀候选人参与评选,经过初评、采访报道及复评、终评等程序,挖掘出了一批长期扎根陕西、扎根基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寻找中发现科技工作者之美
活动开展历时半年,如此长的周期在做什么?原来,是在寻找,因为寻找的过程就是取舍的过程,当在寻找中感受科技工作者之美,在寻找中被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感动后,取舍便不那么容易了。
据省科协组织人事部介绍,寻找的过程很艰难,取舍非常慎重,每个参评的科技工作者都很优秀,只有科研和诚信都出色才能脱颖而出。评出的科技工作者都是长期奋战在基层科研一线、默默无闻但事迹突出的代表,其中有一生埋头在长武县从事小麦育种栽培、被群众亲切誉为“有困难、找老梁”的基层科技工作者梁增基;有83岁高龄仍奋战在导弹武器科技攻关一线的资深院士王兴治;有国医大师张学文,有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航天人刘站国,也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从事古生物与地层学研究的刘建妮……等等,每位科技工作者都有感人的事迹和成就。获奖人员覆盖我省全部市(区),兼顾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其中: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候选人8名;在科研院所及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应用工作的候选人10名;在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工作的候选人7名;在医院从事临床医学诊断及研究工作的候选人5名。
覆盖面越大,评选越不容易,发现科技工作者之美需要去看、去听、去想,而每个科技工作者的美都是不同的,有的在科研一线十年如一日,有的在田间地头和黄土为伴一生,有的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争分夺秒,有的在教室里诲人不倦育人无数,但是无论哪一种美,都体现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家国情怀,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创造者、引领者。
▲在推选中弘扬科技工作者之美
“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省委《关于在全省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重点活动之一。9月6日至10月10日,活动组委会委托陕西科技报社对初评选出的候选人进行采访。为此,本报联合陕西日报、新华社陕西分社、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组成21个采访组赴各市区对候选人进行实地采访,采访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理解。
通过挖掘整理,一批接地气、有亮点的好稿件脱颖而出,例如采访商洛市植保植检站站长文家富,《为农民增收做些实事》的稿子在商洛农业系统迅速引起了强烈反响。采访报道稿件朴素、真实,有工作事迹也有情感温度,在科技工作者中形成共鸣,引起反响,终评时,几位参评专家纷纷要将人物报道材料带走。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的过程,变成了在全社会树立宣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风尚的过程,也成为了全省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很好的载体和案例。目前,陕西科技报在《三秦科技群英传》专栏陆续刊登人物通讯;《科技日报》社驻陕记者站也将刊发部分科技工作者的事迹;陕西先锋公众号也推出部分人物事迹报道。虽然被采访的90位优秀科技工作者并没有全部入选,但是他们都是专注于某一项科研,为一个产业、一个行业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几十年的“最美科技工作者”,他们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单位、行业、系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都是行业的标杆人物,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也弘扬着社会正能量。
83岁的老院士王兴治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研制反坦克导弹的日子里,我就像一条漂泊在大海上的船,不知道何时才能靠岸,只知道必须拼尽全力去划动双桨,并且随时准备迎击风浪!这句话的力量那么强,让人感动也让人懂得奋斗的美好。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平均年龄53.8岁,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主,他们都正值科学研究的黄金年华,人无梦想不立,科研梦想让他们奋斗的脚步不停,努力的方向不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新时代正是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无论是孟列素、文家富,还是康振生、王兴治,在一般人眼中他们都统一被称为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本质不变。
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忠诚奉献不断铸就的,“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将30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挑选出来,就是让他们成为建功立业的新榜样,促使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更好地传承与践行爱国奋斗精神,把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事业结合起来,让个人理想抱负在报国实践中得到最大彰显。
(本报记者 吕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