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收入不高——这是以前子长县传统农业给人留下的印象。如今,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片高标准果园坐落山间,一座座温室大棚熠熠生辉,一处处现代园区拔地而起,一个个农业项目加速推进……
近年来,子长县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拉长延伸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生产方式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子长县相继被命名为“中国洋芋之乡”和“中国绿色马铃薯示范县”,被列为全省优质苹果、设施蔬菜和蚕桑基地县。2017年,子长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35元。
从传统农业到设施农业
20世纪90年代,子长县杨家园则镇蜜蜂峪村没有主导产业,村民仅靠种地维持生计,有些人连温饱问题都难解决。
从2001年起,蜜蜂峪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陆续建起标准化大棚85座,村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2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8900元,蜜蜂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村。
“现在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2017年,仅靠大棚,全村就收入200多万元。”11月29日,蜜蜂峪村党支部书记马团员说。
蜜蜂峪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让传统农业华丽转身,这是子长县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缩影。近年来,子长县按照“大力发展苹果业、壮大提高棚栽业、巩固提升养殖业、做强薯类加工业”的思路,形成了以山地苹果为主导,蔬菜、畜牧、粮食、蚕桑、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民间艺术等为补充的农业发展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目前,全县苹果栽植面积24.3万亩,总产量2.8万吨;蔬菜面积发展到3.25万亩,总产量13万吨;优质桑园发展到5.77万亩,年养蚕一万张;建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6个、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36个。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针对分散经营规模小的农户,子长县积极引导他们抱团取暖,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到强的转变。
11月29日,记者在子长县栾家坪便民服务中心十里铺副食品加工合作社看到,手工粉条供不应求,前来订货的人络绎不绝,合作社成员个个喜笑颜开。
“成立合作社,一方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成本,减少了风险。最关键的是,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稳定销路。”合作社理事长贾向阳说。如今,十里铺的手工粉条有了知名度。2017年,合作社收入20万元,带动了46户村民实现增收。
在子长,像十里铺副食品加工合作社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400多家,产业涉及果蔬、畜牧、杂粮、食用菌、园林、林业等多个领域,专业合作社成员2600个。
子长县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让分散的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的资金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产业大户积极延伸产业链条,走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一条龙路子。
子长县农业局局长魏涛介绍,除成立专业合作社外,子长县还培育了47家龙头企业、125个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民在用工、用地、种植和产品价格方面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在子长县杨家园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人们只需坐在电脑前,就可随时掌握温室大棚内农作物的生长信息;或者下载手机APP,就算人在外地,也能远程进行灌溉、温度调节等操控,省时、省力又便捷。
这得益于杨家园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安装的物联网管理平台。据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时传送农作物生长环境参数至大数据中心,再经过人工智能和专家诊断,就可以实现精准施肥用药、土壤质量监测、病虫害防治。物联网管理平台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真正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同时,人们通过物联网还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交易、物流等各环节的智能化程度,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
子长素有“中国洋芋之乡”之称。为提高马铃薯种植的科技含量,子长县不断增加投入,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通过马铃薯脱毒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填补了延安市不能生产马铃薯试管苗和原原种的空白,实现了马铃薯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目前,已先后有三个马铃薯新品种在子长县成功选育并推广,累计推广面积23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5.3亿多元。
子长县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引进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步伐。同时,子长县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56.8%。
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
通过加快推进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后整理工作,子长县切实把农产品分拣、包装、加工、冷藏、运输、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做实做好,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产业空间,实现农产品由单一产业转向多元化发展。
用桑叶制生态桑叶茶、用蚕丝加工蚕丝被、用蚕沙做保健枕头、用蚕蛹做食品、用桑枝制食用菌……蚕桑产业链条的延伸,让子长蚕桑产业破“茧”而出,在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取得了新进展。2018年,子长县共收购蚕茧54吨,生产生态桑叶茶两吨,实现产值778万元,蚕桑体系建设已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除了蚕桑业,子长县余家坪镇把蘑菇从盘中餐变为“盆中景”,一盆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马家砭镇将蜂蜜产业做出蜂王浆、蜂蜜、花粉、蜂蜡、蜂胶等各类产品;瓦窑堡街道兴建的豆制品厂,豆浆、豆腐干、豆腐皮等产品琳琅满目……
目前,子长县九家企业、合作社被授权使用“洛川苹果”品牌,七家企业、合作社被授权使用“延安苹果”品牌,44个特色产品商标注册成功。子长县还打响了“子长洋芋”“子长粉条”“子长蚕桑”“新寨河油桃”等地域特色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从“传统农业”到“设施农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子长正沿着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品牌化经营的路子,开启现代农业新征程。
(王东东 穆小娟 本报记者 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