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
躬耕不辍 杏林传奇
——记中国首届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学文
  编者按 2018年“寻找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已落下帷幕,经过初评、采访报道及复评、终审等程序,共评选出30位长期扎根陕西、扎根基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最美科技工作者”。即日起,本报将在《三秦科技群英传》专栏专题报道获得荣誉称号的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其中,文家富、康振生、郭宝安、梁增基、周洲、邓峰、孟列素此前已报道过,后续将不再重复刊登。
  中国首届国医大师、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学文虽已年届八旬,但他从容淡定、举止儒雅、知识渊博、谈吐风趣。每周还坚持定期坐诊,为患者把脉看病,解除病苦。
  2009年5月18日,陕西省名老中医张学文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授予中国首届国医大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30位入选者均从业55年以上。
  他提出的“颅脑水瘀论”,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各种脑病的新途径;研制的“出血热预防片”和“小中风片”,填补了中医预防出血热和治疗小中风的空白。他悬壶济世60余载,妙手施治无数疑难怪疾,培育高徒百余人。在中医急症、脑病、温病、疑难病等领域均有颇高造诣,有“中医急症高手”之美誉。
  ♣中医不是慢郎中
  在不少人眼中,中医被形容为“慢郎中”,中医药几乎就和保健养生、治慢病划上了等号。
  “中医不是慢郎中!”曾亲见霍乱的张学文,对此很有信心:“除了治疗慢性病、养生调理,其实很多急症、重症,中医都能治。”
  小时候,镇上暴发霍乱,张学文家门外有位病人呕吐不止。父亲拿出针,轻扎了患者委中穴。不一会儿,血缓缓流了出来。父亲再配以贯仲、藿香等中药,病人不久即愈,让年幼的张学文平生第一次领略到中医的魅力。
  从此以后,他一头扎进家藏医书《千金要方》《本草纲目》《温热论》《医宗金鉴》等众多典籍中,认真阅读,求知若渴,每有体会则点批强记,并烂熟于心。“鸡鸣而起,星高而息”是张学文幼年苦读医书的真实写照。
  15岁的他很快跨进了中医药的神秘之门,之后经常随父亲学习医术并临症诊病,辨识药材,为他后来的从医之路打下了坚实根基。1977年,陕西中医学院在岐山县开门办学,张学文被派往岐山县高店镇下乡。当天傍晚,他看见当地医院抢救室门前竟摆着一口棺材。“这地方真奇怪,人还没死怎么把棺材先拉来了?”原来,一名村妇误食农药,医院已经抢救了一天,仍未脱离危险,医院吩咐家人准备后事。张学文征得医院同意后果断采用“绿豆甘草解毒汤”为病人洗胃、鼻饲、灌肠。第二天,这位一脚已经踏进鬼门关的村妇竟奇迹般地转危为安。
  从此,张学文有了“中医急症高手”之称。据统计,张学文从死神手上抢回的生命数以百计,治愈的疑难病症成千上万。其中,有案可稽、值得整理的病种多达十二大类、上百种。
  ♣师古不泥大胆创新
  2003年6月10日午夜,张学文正在审阅学生的论文,突然门铃响了,来人焦急万分,请他马上拟方抢救一个垂危病人。原来,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遭遇车祸后多脏器损伤并严重感染,虽进行了脾切除,但术后仍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已经五十多天了,病情十分危险,医生只好再报病危。
  正在病人家属悲痛绝望时,有人提议去找中医看一看。万般无奈之下,病人家属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张学文。张学文判断这个多脏器衰竭、严重感染的病人为热毒深入营血,可以用鼻饲和保留灌肠双管齐下的方法及时给药。第三日,病人家属告诉张学文,病人用药三剂后,体温很快降了下来,眼睛能睁开了,神智也逐渐清醒。
  中风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变化多端,而传统的口服煎剂给药法有缓不济急之弊。张学文师古不泥,大胆创新,将临床证明的有效方药通过实验改成了中药静脉滴注剂、肌肉注射剂、肛肠灌注剂、片剂、口服液等剂型。
  当时研制纯中药静脉滴注剂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对刚研制的制剂,张学文并没有给患者试用,而是先给自己和另一位助手静脉滴注一周,亲身体验,确定安全无毒后才给病人使用。此后多批次制剂生产出来都是这样。30多年来,这种院内制剂在临床用于治疗内、外、妇、肿瘤各科属气虚血瘀证患者逾万人,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且无一例严重毒副作用发生。
  张学文在中医学术界素有“张丹参”之雅称。原来,在乾县开门办学时,群众来看病,他开方必有丹参。丹参除了药物本身毒性小、治疗范围广等优点外,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便宜。能用便宜药就绝不会用贵的,开药治病要算数。张学文坦言,虽说是一味丹参,但不同的人、不同的病,用药方案是完全不一样的,用量也有讲究。中医治病关键是要摸清病源,辨证论治。
  张学文在中医急症、温病学、疑难病等领域均取得了较高成就。他提出的“颅脑水瘀论”,突破了传统的瘀血学说,将瘀、水、热、毒4大病因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开辟了我国中医治疗多种脑病的新途径。他参与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为我国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呕心沥血育新人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传授医术不厌其烦。不但要求学生搞好学术,更要求学生有好的品行。他率先垂范,实为楷模。师从导师多年,受益匪浅”,张学文的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姜良铎这样评价张学文。
  对学生,张学文充满了关爱。1997年,他听说陕西中医学院不少山区来的特困学生生活很清苦,经常只吃馒头夹辣椒,便主动将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捐给了两位大学生,一直到他们毕业。
  在教学上,张学文率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了中医内科急症的强化教学,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级中医人才。他不辞劳苦,常常奔波在全国各地讲学、诊病,传播中医急症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就。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闫咏梅介绍,张学文有两大爱好:一是治病救人,二是教书育人。1978年至今,他已经培养了温病学、中医脑病学领域的70多名专业硕士研究生。近年来,他退而不休,先后为广东、浙江、陕西带培养高级学徒7人。如今,很多学生已成为享誉全国、闻名海外的高级中医药专家,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张学文家客厅正上方悬挂着一幅“杏林恩师”牌匾,这是学生们在他70岁大寿时送的。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表达了学生们对老师的感激和敬佩之情。“耿直为人,认真做事,实事求是是我做人的原则;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是我日常的工作;继承发扬、整理创新中医学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张学文的治学格言,道出他为人从医的远大志向,也彰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报记者 刘建华 朱志章)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