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兴义现居旬阳县麻坪镇李家河村一组,兴亿蚕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从小播下蚕桑的种子 小时候,王兴义看见父母及当地群众依靠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心里就暗暗播下一粒蚕桑的种子。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1989年,他在自家承包地栽了600多株桑,尝试养蚕生产。第二年他又试养了一张秋蚕,卖茧挣了一百多元现金。看到辛勤劳动所获,王兴义兴奋地逢人就说:“蚕桑真的是个好项目,一定要大干一番。”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桑园规模稳定发展、蚕室蚕具配套到位、栽桑养蚕和蚕桑病虫害防治技术日趋完善,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之路。
★小蚕共育成就蚕桑大产业
“自己富不算富”,这是王兴义的口头禅。为了更好地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蚕桑产业,实现共同富裕,他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调查,组建了25户养蚕户加入蚕桑合作社,采取“小蚕共育+农户+合作社(协会)”生产模式,为蚕农提供小蚕共育和蚕茧收烘销售服务,不但提高了当地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还增加了他们的收益。在合作社引领下,2016年全村桑园面积发展到820亩,年养蚕1560张,生产蚕茧65.5吨,蚕茧产值262.1万元,蚕桑产业已成为本村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单一的栽桑养蚕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对此,他和入社社员共同谋划,请教市、县蚕桑专业人士,走出了一条“栽桑-养蚕-桑园套种-蚕粪还田-蚕茧统一收烘—干茧销售-分红返利”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心中的蓝图是带领大家致富
王兴义,一个朴实而普通的养蚕农户,却有着不普通的蓝图设计——带领全村人养蚕致富。麻坪镇李家河村养蚕农户占全村农业人口的2/3,素有栽桑养蚕的习惯,是一个老蚕区。蚕农一直以来沿袭着老一辈人的养蚕习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受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接受程度很低。王兴义就从自身做起,以自身说法来带动全村,证明栽桑养蚕是可以致富的。他采取新建和改造相结合的方法,重视良种应用,先后选栽强桑一号、农桑14、育711、无核大十等新品种建立丰产桑园,新栽果桑大十2100株,截止2016年底,优质桑园面积达到32亩。
★作为共产党员该成就“大我”
王兴义,一个憨厚而普通的农民,却有着宽广博大的胸怀。他曾说:“我虽是一个普通的养蚕户,但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不能只顾自己一个人前进,发家致富固然让人羡慕,但那只是小我的成就;把全村人都带领致富,那才是一个共产党员该成就的大我。”2016年春蚕期自筹资金,新建了一幢智能化蚕茧收烘灶,免费为周边蚕农提供蚕茧收烘、销售服务,仅此一项为蚕农增加收入2.4万元。在此基础上蚕茧集中销售,增值部分收入分红返利,返利分红2.1万余元,受到当地蚕农拥戴。
去年,在“全市蚕桑生产工作暨技术培训会”上,王兴义同志荣获安康市首届“养蚕状元”荣誉称号,并获得一万元现金奖励。王兴义感慨地说:蚕桑是我的衣食父母,是发家致富的好项目。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符合我们农村实际。今后我要拼劲学习蚕桑先进知识,全方位掌握关键技术,大胆开展蚕桑综合利用,为蚕桑提质增效、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
(孔祥江 曹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