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年痴狂淬炼法医神警 法医工作被认为是最苦、最累、最脏、最可怕的职业之一,这份职业有着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无论狂风暴雨,还是白天黑夜,哪怕山高路远,哪里有现场哪里就有法医的身影。从警以来,杜成祝同志始终保持着从警时的热情,用坚持和毅力证明着自己的价值,用无私公正的精神诠释着法医的专业精神,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为死者言,维生者权。28年不忘初心,爱岗敬业,在常人无法想象的法医岗位上不断奉献,无怨无悔,“莫问收获、但务耕耘”是他从警路上的真实写照。
为命案侦破提供技术支撑
2008年以来,杜成祝同志主持一般案件检验鉴定1000多起,重大、疑难案件检验鉴定300起,出具各类鉴定书1300多份,从未出现差错。仅2017年,杜成祝同志主持一般案件检验鉴定104起,重大疑难案件12起,其中96份鉴定书被法庭采用作为审判证据。
法医工作条件异常艰苦,而杜成祝总是身先士卒,紧盯每个环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经常没日没夜的守候在实验室,为了让法医鉴定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侦查破案,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对血痕、精斑、毛发、唾液等检材进行试验,从中掌握各种不同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他用1%的蛋清薄膜解离试验,能测定长仅1cm—2cm头发丝的血型,为进一步进行DNA检验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命案侦破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哪里有案子哪里就是“战场”
法医专业检验鉴定结论直接影响案件的定性、伤情程度和死因的确定,杜成祝总是倾其所能,精益求精,努力做到结论科学准确。2012年10月,榆林市南郊野外发生一起抢劫强奸杀人案,由于案件现场条件特殊,案件一开始陷入僵局。于是他将血痕、精斑预试剂盒带到现场,对可疑斑痕逐一进行筛选,又将筛选出阳性检材带回实验室,用抗人血红蛋白试剂条、抗人精试剂条进行确证试验,后将筛选检材做DNA检验,最终锁定犯罪嫌疑人,成功地破获了案件。
还原真相是对逝者最好的尊重 当法医最大的成就来自哪里?杜成祝说,他虽然没有直接捉拿犯罪嫌疑人,却可以提供证据指明方向。狡猾的凶手会破坏、伪造现场,将他杀布置成自杀的模样,法医就是要看穿破绽,暴露凶手。众多案子中,杜成祝印象最深刻的2006年7月,子洲县某乡镇发生一起户外幼女被奸案,经现场勘验发现、提取了一根带毛囊的毛发,经DNA检验,认定为犯罪嫌疑人所留,此案一直悬而未破。杜成祝从基层调到市局后,此案件虽已不是他的工作,但他始终将此DNA信息每年在DNA数据库进行不定期查找、比对,终于在2016年7月比中了犯罪嫌疑人,破获此案,十年的辛苦终成正果。
法医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时常需要面对人人避之不及的尸体现场,与腐肉蛆虫“面对面”,更需要练就精湛技艺,让死人开口“说话”,为侦查破案提供方向。杜成祝极力克服工作上的不适应,有伤检抢着验,有现场争着出。别人想一想都反胃的现场,他就近距离细细检验。特别是夏天,尸体高度腐败,恶臭扑鼻,他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身上的汗水也经常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杜成祝告诉记者:“我们法医的价值就在于,拨开罪案现场的迷雾,破解罪恶背后的谜团,揭开看似天衣无缝的现场伪装,在蛛丝马迹中寻找证据,让真相水落石出,使正义得到伸张。”
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据了解,多年来,杜成祝在平凡特殊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不断学习探索,促进榆林公安法医专业学术的发展,他的学术论文不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2012年《刀刺伤至脊髓损伤并颅内积气一例》被《中国法医学杂志》发表,2014年至2017年期间,多篇文章先后被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ISBN)录用。
2014年《非典型扼颈致死一例》《心脏刀刺伤行为能力分析一例》《骨垢损伤后法医学鉴定一例》被第六届全国公安系统法医学论坛《法医学理论创新与实践》录用。
刑事技术的路上没有休止符
信念是支柱,决定事业成败。坚定的从警信念是杜成祝克服各种困难最大的依靠,也正是坚定的从警信念让他在“为死者言,为生者权”的法医之路上走得愈加坚定执着。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杜成祝所从事的法医工作并非仅仅是为侦破案件服务,更多的是为普通百姓服务,为社会主持公道、主张正义提供可靠依据。
28年法医工作生涯中,杜成祝热爱刑事科学技术,立志刑事技术岗位。忠于法律,不徇私情,一心为民,被战友们赞誉为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同时,他长期奋战在法医工作的第一线,指导协调全市法医工作,又被同事们称之为法医战线上的“领头雁”,攻坚克难,在汗水中抒写着对党、对人民、对工作的无限忠诚,无怨无悔。
(本报记者 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