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是摆在每个数学老师面前的首要课题。作为一名处在教学第一线且有13年工作经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摸索与感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做。
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于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数学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基础知识之间的综合。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是进行推理、判断、演算、解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们形成的过程和推理的依据,并引导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不断深化。
其次,在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运算是解题的根本,就好比写作文首先需要会写汉字一样,只有运算准确,才能使综合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然而现实中的多数学生在解题时动手能力差,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动不动借助计算器去解決,很容易造成计算的错误。因此我常常告诉学生,计算的失误出现在航天或医学中那是需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只有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平时解题过程中克服粗心的毛病,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常用的数学方法。
数学中的思维方法是整体上指导我们分析和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巧妙的运用数学方法是我们解答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中,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指导学生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这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既对过去的知识作以扫描,又对新知识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对后面的学习也充满了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期待中学习的人往往容易超长发挥,创造出无限潜能。
但有些综合题,直接运用现成知识或常规的思想是找不出解题途径的,这时,可以用联想类比的方法或综合与分析或假设等途径。
强调学生多吃“回头草”,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或进行解题训练过程中,欠缺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是解题后的“反思”。苦思冥想解出数学题后,一段时间后,同样的问题又不会了,原因在于没有思考、探索该题考查我们的哪些概念、知识和能力?解答的每一步推理是否合理?这道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多种方法中哪一种比较简单?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解题后的“反思”,提高解题技巧,在教学时,可选择一些一题多解的习题强化训练。例如:用火柴摆一个正方形,然后以其一条边为边再摆三根又围成一个正方形。照这样的方法,摆n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
解法一:除第一个正方形用四根火柴外,其余每个正方形均用三根火柴,故摆n个正方形就用[4+3(n-1)]根火柴,化简结果为(3n+1)根。
解法二:先把每个正方形都看作用用3根火柴摆成的,一共用了3n根火柴,再加上第一个正方形多用的一根火柴,总共是(3n+1)根火柴。
解法三:将n个正方形分为三部分,上面的部分总共有n根火柴,下面的部分也有n根火柴,中间的部分共有(n+1)根火柴,总共需要n+n+n+1=(3n+1)根火柴。
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华罗庚用“数借形时显直观,形到数时难入微”来形象的描述数与形的关系,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人们一般把代数称为“数”,把几何称为“形”,其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代数方法容易操作,若不配以“形”,许多问题过于抽象;几何图形比较直观,但证明几何问题常需添加辅助线,这就需要借助“数”的方法去揭示其内在规律。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反之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而数形结合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时,要注意介绍“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学习“函数及其图像”时又要善于从图像运动的变换这一特性去寻找规律。
解题中的数学思维源于对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所以习题的训练要回归课本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中考试题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所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应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要在每个环节上精心策划,有的放矢。如导课的方法、问题的设置、例题的处理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挖掘编者出题意图,逐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由简单转向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