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间各阶层的历史风貌,对农耕、爱情、征战、祭祀等方面都有许多生动而丰富的描述。另一方面,《诗经》采用比兴写法,借植物、动物抒发情感,诗中记载的大量植物、动物和器物名称,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本文只介绍《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四种粮食作物。
黍稷是《诗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谷物(黍出现在13首诗中,稷出现在9首诗中),黍即通常说的黍子。稷在《诗经》中,全部与黍连称或并列,因而也可以被认为是黍子的一个分支品种。黍是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特性是喜温暖,不耐霜,适应性广,抗旱力极强,生育期短,约50-90天,这些特性都特别适合农耕技术粗放落后的商周时期,因此可以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得以大面积种植。
麦也是诗经里多次提到的农作物,古人用黍油麦秀来抒发亡国之痛的感叹,可见当时黍和麦是两种地位同等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商周时期石磨还没有发明,不能把麦子磨成面粉,人们只是将麦粒煮熟,食用价值没有完全开发,麦子的优越性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状况一直到战国石磨发明出来以后,小麦的种植面积才得以扩大。
《诗经》中按照出现次数的多少仅次于黍稷麦的就是菽,《春秋》中提到:“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菽即大豆,原产地为我国东北地区,大概是商周之际从东北传入中原地区。但大豆同样也存在石磨发明前不易食用的问题,另外,大豆种植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要高一些,需水量较大,又不耐盐碱,一直到水利灌溉有了初步发展,并对盐碱地改造达到一定程度的战国时期才得以普遍种植。
粟,北方俗称“谷子”,去壳后即我们常见的小米,历来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粟生长耐旱,春秋时期粟的种植已经位于所有农作物的首位,《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晋国大旱向秦国“请粟”,秦穆公“卒舆之粟,以船漕车转”,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秦国内种植了大量的粟。
《诗经》最具代表性的农事诗《豳风·七月》有“其始播百谷”的说法,说明当时所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非常多,据统计,在《诗经》中有记载的粮食作物名称就包括禾、麦、黍、稷、麻、稻、稌、秠等二十多个。西周、春秋时期农业区都是以泾渭流域、山西、河南、河北等北方地区为主,自然条件和政治因素都决定了黍、麦、菽、粟等粮食作物在当时占据了主导地位。
(王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