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诗话元宵


  近现代诗词学家张伯驹的《菩萨蛮》:“庭前犹积残年雪,良辰又到元宵节。人寿月团圆,红妆围绮筵。银花开火树,竞看龙灯舞。装点似承平,繁华不夜城。”描写了火树银花不夜城的元宵盛况。元宵节始于西汉,繁盛于唐宋,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赋颂之,充满诗情画意和浪漫色彩。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查阅古代诗词,第一首描写元宵节的诗当属隋炀帝杨广的《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其中有“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这样的描写,颇具文采。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初一,万国使节前来朝拜,滞留到正月十五。端门外、建国门内举行盛大的元宵灯会,戏台连绵八里之长,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通宵达旦,尽情欢乐。风流倜傥的隋炀帝携带着妃嫔宫女,登楼观灯,一睹所谓的“太平景象”,与民同乐。
  到了唐朝,国富民强,京城长安已是百万人以上的国际大都市,社会开放,文化自信,元宵灯节场面豪华。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朝元宵节放假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允许人们出门赏灯,称为“放夜”。女子也予以解放,可以上街往来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雍洛灵异小录》记载:“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仕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元宵之夜,皓月当空,春风融融,华灯齐放,妇女们成群结队,穿着新衣,走出户外,来到闹市中观灯、看热闹。
  唐玄宗在长安兴庆宫前举办大型元宵晚会,将闹元宵活动推向高潮。成书于唐大中九年(855年),由郑处诲撰写的史料笔记《明皇杂录》记载:“每正月望夜,又御勤政楼,观作乐。贵臣戚里,官设看楼。夜阑,即遣宫女于楼前歌舞以娱之。”宫女数百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边歌边舞。太常寺乐工演奏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大象、犀牛也纷纷入场,伴随着音乐鼓点起舞。府县组织的龙灯旱船、马戏斗鸡也来助兴,彻夜灯火辉煌。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宋代的元宵节,比前朝还要繁华热闹,民族特色更加突出,民间参与更加广泛,假期也比唐朝延长了两天。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庆祝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日以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所竖的木材正对着宣德楼。御街两廊下表演各种奇特技艺、新异本领的人,歌舞百戏,一个接着一个,乐声喧闹,声闻十余里。
  北宋词人周邦彦流落他乡,在元宵节感怀故人旧事而作《解语花·上元》:“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宋代的元宵节,青年男女更加浪漫,可以与自己的情人相会,相互表达爱慕之意,送上定情之物。苏轼曾在杭州度过三个元宵节,对此有很深的感情。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过元宵节,寂寞心情油然而生,更加思念在杭州时的元宵节盛况。在灯火的辉映下,俊男靓女个个满面春风,顾盼神飞,像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于是写下了《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明朝时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张灯十夜。京城内家家户户悬挂五色彩灯,其上绘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鸟鱼虫,竞相争艳。不仅京城都市里的青年女子观灯幽会,而且乡村女子也穿戴一新,描眉点唇,走出家门踏月夜游,在元宵夜浪漫走一回。
  唐寅的《元宵》诗曰:“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首诗描写了乡村的元宵节,灯月映照下的村女更加美丽,满街珠宝翡翠闪耀,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由于观灯人多,还有女孩迷路的,明代散曲家刘效祖《灯市词》说:“谁家闺女路旁啼?向人说住大街西。才随姥姥桥边过,看放花儿忽失迷。”
  明清时期的女子除了观灯、看焰火等娱乐活动外,民间还有走桥、走百病的风俗。《帝城景物略》记载:“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这里说的就是民间元宵习俗“走三桥”。
  《清嘉录》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长元志》也有记载:“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这是女人们的特殊活动。元宵夜,她们三五成群结队要走过三座桥,并且要挑选名字吉祥的桥,如长庆桥、吉利桥、太平桥。明人陆伸有《走三桥词》曰:“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徧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在古人看来过桥渡河是“度厄”的象征,走过三桥,就度过了一年中的众多灾厄,终岁无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祸”谐音,因此过桥更有了克服灾祸的寓意。女人们走桥时都穿月白氅衫,打扮与月色相配,明人张宿《走百病》诗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桥过来百病无。再过前门钉触手,一行直得一年娱。”

(郑学富)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