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明创新工作室”团队正在进行钢轨探伤。 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认为铁路养护只是费力的粗活,顶多就是铺石子压钢轨,哪有什么“科技含量”,更别说“科技创新”了?早听说,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安工务段有两个颇有名气的“科技创新工作室”。近日,记者探访了他们的创新成果。
致力钢轨探伤难题
“王亚明创新工作室”以延安工务段助理工程师王亚明的名字命名,2017年10月成立,主要解决钢轨探伤专业的技术难题,改进钢轨探伤方法,排除疑难伤损。
80后的王亚明入职以来,累计排除线路重伤钢轨100余处,从没有发生过责任漏检事故,两次获得“先进工作者”“全路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铁路对钢轨的平整度用毫米级计算,所以才会有一杯水在列车上平稳端放。铁路上每一根钢轨和钢轨焊缝都有详实‘户口’,其上场、运行和维护等信息应有尽有。”王亚明向记者介绍说,陕北和渭北高原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气温骤然升降对铁路钢轨平稳造成先天性挑战,尤其是季节交替时更为突出,集中表现是容易折断;有些钢轨受到外部冲击或者砸伤、有划痕等都是安全隐患,若不及时查验,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对此每位探伤员每人每天10公里的工作量进行包段划分,压实责任,确保全线30至45天一个周期,不漏掉一寸钢轨。
近年来,随着列车提速,北煤南运,西油东送,还有一年一度的春运等,运量大大增加,探伤工的工作强度也翻倍增加,但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万家灯火点亮做些贡献,就是“王亚明”们的最大愿望。
向科技要效率要安全
2015年4月,延安工务段重点车间“陈玉创新工作室”成立,由10名骨干电工、钳工、车工等人员组成。
工作室坚持向科技要效率要安全,坚持问题从现场来,研发为现场而去。截止目前,已经完成科技创新成果24件,其中变截面异形夹板装置、安全智能铁鞋柜、自滤式抽油装置、捣固车夹钳故障引开器、捣固车导向柱锁具、轴承拆卸专用拉马、传感器测试台等成果,已产生了良好效应。
研发的“智能铁鞋柜”已在延安工务段重点维修车间所有轨道车组推广应用,未发生铁鞋丢失、带鞋运行等安全隐患,保证轨道车安全运行了32万公里,获得“西安铁路局科技创新优胜奖”。
2018年,工作室还完成了产品升级,增加了语音控制系统;完成对DWL-48型大型养路机械液压马达轴技术改进,结束了配件依赖进口、费用相对较大问题,节约维修成本3万余元;“大机深度传感器测试台”解决了大型养路机械深度传感器修理困难问题,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经修复传感器20余台,节约维修成本4万余元。
延安工务段工会主席王君告诉记者,“这两个工作室不仅仅很好地服务生产一线,还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人才的基地。”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