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读了《梁家河》等书籍,感觉获益匪浅。这几本书不仅让我们全面知晓了习近平同志从15岁到22岁扎根这片贫穷而又厚重的黄土地上的经历,而且看到了他将为人民谋福利为自己的理想,脚踏实地又追求远大目标的成长足迹。这些真实的访谈录,让每一个读者深受启迪。
梁玉明曾任梁家河村支部书记,1992年,他因为村上不通电而去找过习近平同志帮助解决,他们曾谈起有干部贪污腐败被判刑的事情。梁玉明说:“近平,你可千万不敢有这种想法。”习近平笑了笑说:“你放心吧,我可不是那号人,我肯定不是那号人。”读到这里,我心里暖暖的。这就是我们最朴实的老百姓,和总书记朝夕相处过的人,把习总书记当作亲人的老乡,他们总是给总书记掏心窝子说话。当然我们也聆听到了习总书记打铁自身硬的铮铮诺言,他以博大的胸襟,自信的勇气,用陕北人民熟悉的语气说“我不是那号人”。真切的嘱托,朴素的回答,本真的对话,这就是我们向往和追求的干群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陕北插队时能吃苦,跳蚤咬,吃不饱,没柴火,饥肠辘辘等;修地、锄草、收麦、运土肥……我的父母经常回忆起他们的童年生活,和书中记载的事情很接近,因来来自农村的60后、70后都曾经日复一日地过着这样的生活。都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我们许多人都是受过苦的人,可是为什么依旧平常甚至平庸呢?看看这本书,你就会找到答案。所有访谈对象都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喜欢读书,像农民有“烟瘾”一样,他有“书瘾”。从梁家河接他的乡亲说的那个沉甸甸的棕箱子里装的书,到串门的知青陶海粟看见的枕头、炕沿、凳子上放置的书,到民办教师的武晖从知青窑洞借来的书……书籍成为了习近平在艰苦环境中的良师益友。培根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青年习近平就是找准了读书这架梯子,向着理想的高峰攀登。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亲眼目睹了习近平酷爱读书,阅读广泛,而且爱思考,认准了的事情一定会干好。一个人光看书,是书呆子;只思考,不实践,那是空想家;只下苦,不思考,那是苦劳役:只有将读书、思考、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才可能有所作为。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一定要以习近平同志作为自己的读书的榜样,博览群书,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人。
书里面有一个细节让我久久沉思,习近平同志15岁离开北京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插队,他带的行李中,有其母亲齐心同志亲手用白布缝的针线包,上面用红线绣着三个字“娘的心”。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这三个字,包含了一个母亲多少欲吐不得的肺腑之言。孟郊《游子吟》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不管是古人身上的衣,还是这个针线包,都体现了伟大的母爱。
今天,党中央倡导建设良好家风,而每个家风的形成,都与母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齐心一样的母亲,还有很多。历史记载,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虽然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用门前池塘里的荻草秆教年幼的欧阳修在地上写字,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今天,几乎所有的子女都要远离父母,许多母亲除了买买买,亲手用心给孩子做的东西有多少?谆谆教导更无从谈起,娘的心,去了哪里?在孩子人生的关键点上,每一个母亲都向习近平同志的母亲齐心老妈妈学习,用心教育好子女。
读《梁家河》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两本书,给了每个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人以信心、勇气和动力。我们将以总书记为榜样,立足岗位,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坚持不懈的奋斗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