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能力的重要指标。按照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前,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达标?哪些方面需要冲刺?3月11日上午,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国近年在科技投入方面增速较快,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会坚定不移地加强基础研究,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018年科技进步贡献率58.5%
按照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什么叫创新型国家?3月11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说,创新型国家即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要走在世界前列。按照定量指标来说,2018年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排在第17位,到2020年原定目标在15位左右。另外,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0%,去年达到了58.5%。同时,我国在研发投入、论文数、专利数、高新区等方面的指标,去年都有不俗的表现。
而从定性指标来看,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要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否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发展动力是否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劳动主体是否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精湛技能等。
王志刚指出,进入创新型国家,我国还存在短板。第一是基础研究方面,特别是0到1的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的探索,我们还有不足;第二,中国的创新生态、科研生态还需进一步完善。
2019年中央科技支出增13.4%
根据2019年财政预算草案,2019年,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3543.12亿元,增长13.4%。王志刚表示,中国政府、企业、社会各界,都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这些年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增长速度较快,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美国投入是世界第一,它的产出和投入是正相关的。中国这些年的成就也是和政府投入、社会各界投入,特别是企业投入加大的趋势是一致的。”
这笔资金将重点投入哪些领域?王志刚表示,大的方面还是会投入到不同的科学技术、高科技产业这些领域,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建设,例如实验室、实验平台、工程中心等方面。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是投入的重点。此外,将加大对人才的投入。
针对目前比较薄弱的基础研究,王志刚指出,去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加强基础研究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务院文件形式第一次就加强基础研究作出全面部署”。谈及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他说,美国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都在投,中国基本是中央财政投的。不过,现在一些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开始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中国会坚定不移地加强基础研究,今后会加大投入力度。
七成高新技术企业是民企
王志刚透露,目前中国有3000多万户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8万多户。这18万多户高新技术企业中间,70%是民营企业。所以,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必须做好。“从科技部来讲,参与创新不问出身,国有、民营都一样,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只要企业愿意投身国家的创新驱动,投身科技,并且以科技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安排、制度安排、竞争力要素,科技部在项目、创新平台建设方面都会给予支持。
(数据来源: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科技部)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是科技体制改革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绝不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科技部将会有哪些硬招实招,让科研人员不再为编制以及身份所累,可以一心一意地攻主业、搞创新?
3月11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答媒体问时表示,过去的一年,或者再往前追溯,科技体制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里面是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通过这些年不断地去研究国际科技发展大势,认真研究中国科技的一些特色,研究现在所处的阶段,包括全球,包括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个阶段有什么特点,来确定我们科技发展的目标、科技发展的任务及重点。
“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这一块,主要是围绕人来开展。整个科研活动、创新活动,人是主体,是一群有知识、有技能、有科学精神、有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愿意终生追求科学和创新的这样一批人的活动,这是重点。所以我们围绕人来展开改革,让这批人能够潜心从事科技和创新活动。去年我们推动了‘三评’改革。科技人才怎么评?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院所怎么评?科研项目怎么评?科技部持续做了很多年,跟相关部门一起,使得评价更科学。”王志刚说。
怎么让科研人员有更好的科研环境,比如说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等方面有很多困扰。科技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使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地。另外,还有政策的协同。有的政策和政策之间可能有点打架,或者有的改了有的还没改。我们正在和相关部门一起梳理,使它们能够一致起来。
王志刚表示,要推动政策的落实,这样才使得科技人员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不唯身份、不唯编制,这些又涉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事情,因为很多研究院所、高校都是事业单位。但是我们在科技项目、资金的支持和服务方面,已经打破了事业企业之分、身份之分,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既有在大学、科研院所的,也有在企业的,项目大家都可以申请。总的来讲,全社会每个成员只要愿意去参与科研,参与创新,我们都尽量把渠道疏通好。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