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揭秘“世界巨眼”SKA
    2018年2月6日,由中国主导研制的国际大科学工程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首台天线(SKA-P)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启动。图为SKA首台天线。(新华社发)

  你知道吗?中国不仅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还正在参与建设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的射电望远镜SKA。近日,这一国际大科学工程的中国首席科学家武向平接受媒体专访,介绍了SKA项目的进展。
  从“天眼”FAST到“世界巨眼”SKA
  谈到天文望远镜,中国民众更熟悉的可能是“天眼”,位于贵州、接收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FAST。但武向平说,SKA建成后,将比天眼看得更远、更清楚。
  SKA,全称为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它是国际天文界计划建造的世界最大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接收面积达100万平方米,被称为“世界巨眼”。
  与自主建设的FAST不同,SKA是中国参与的一项“大科学工程”,整个项目将由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全球10个成员国完成,目前约有超过20个国家的约100个组织参与了SKA的设计和开发。
  20世纪50年代,国际科技界提出“大科学”概念。顾名思义,“大科学”项目具有投资强度高、实验设施昂贵、研究目标宏大等特点,实施难度超出一国之力,所以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实施。
  为什么SKA比FAST看得更远更清楚?FAST是单口径望远镜,就像一口完整的大锅。而SKA是阵列望远镜,中频波段包括2500面分散摆放的“小锅”,每个“小锅”是一个口径15米的反射面天线,而低频阵列则是130万只小的偶极天线;所有天线接收到的光子叠加起来,灵敏度也就更高。FAST的口径是500米,SKA天线的摆放范围可以达到3000公里。
  另一个不同是,SKA是数字化望远镜。SKA内部的每个小天线上都会有一个智能接收机,使其信号数字化。建成后,SKA可用数字波束指向任何天空,科学家“想看什么地方就看什么地方,不用机械转动望远镜”。
  所有天线数字化,意味着极其巨大的数据量,在数据的储存、读取和处理上都带来了挑战。“过去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建不了这样的望远镜。”武向平说,SKA需要信息和计算机行业来支持,但目前来看不存在技术瓶颈。 
  中国牵头国际大科学工程
  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一项重点任务。“过去我们经济比较落后,走出国门后首先是学习和参与大科学工程。未来的目标是引领国际合作。”武向平说。
  在武向平看来,牵头大科学工程,考验的不仅是科研团队,还有管理部门。SKA项目,恰好给中国带来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不仅是科学家在学习,管理部门也在学习,比如怎么制定科学目标和国际规则,怎么谈判,怎么管理、运行项目。”他透露,目前SKA的技术研发已经全部完成,正处于各国谈判阶段,预计两年内启动建设。
  2005年,在新疆天山地区,武向平领导建设了用于“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的大型低频射电望远镜阵列,其中包括1万个天线。这为中国参与SKA项目积累经验。
  让他忧心的是,科研队伍的人员规模还不够。一个科研队伍的培养往往要花费数十年,目前队伍人数还比较少,留给中国科学家的时间窗口不多。“未来希望科研队伍能扩大。”
  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SKA的科学白皮书,制定了11大科学方向,并确定了两大优先方向。“项目实施后,我们要确保能和外国科学家站到同等的水平线上。拿不出科学发现,实现不了科学目标,就等于中国投入到这个项目上的钱白花了。”武向平直言。
  SKA将加深全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任何科学工程,不是说它宏大,我们就一定要参加。”武向平说,SKA将为中国带来实打实的好处。其一,就是推动制造业、通信业等行业的发展。
  据了解,SKA建设主要分两个阶段,最终将建设2500面反射面天线和一百多万个低频天线。为了承担海量数据的传输、储存和处理,各国科学家也在联手设计现存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比拟的超级计算机。
  SKA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加深全人类对宇宙的理解。武向平介绍,SKA的目标主要是基础研究,建成后可以运行50年,“非常强大”。宇宙中诞生的第一个天体是什么样,宇宙是怎样的结构,地外文明是否存在等困扰人类已久的问题,届时都有望获得答案。 
  

(冯群星 李玲)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