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星晨 整理
3月29日,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创新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办。此次论坛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主题,邀请全国知名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我省知名中小学校校长、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优秀论文获奖者等300余位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在基础教育中加强科技教育,创新培养路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等问题。论坛上,西工大附中校长王永智、西安高新一中校长王淑芳、西安市铁一中校长庆群、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冯军、汉中龙岗中学校长高翔、安康高新中学校长马新民、西安中学主任郑宏宝、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创新实验中心主任刘全铭分享了各个学校在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中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离不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人才的心理特质有动机、能力、风格、性格、知识等5个维度31项特质,需要通过教育学生来提高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论坛上,王永智以“高中生科技教育的初步探索”为题,进行分享。
王永智说:“多年来,我们以学科竞赛辅导为主要方式,对理科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我们希望自己的竞赛辅导有更高的立意,以更加严格的思维训练和实验技能训练,培养更高层次的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竞赛生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将来能成长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而不是满足于让他们拿到名牌大学的敲门砖。”
西工大附中有一支以本校教师为主,高校教师引领,专兼职结合的教练团队,形成了循序渐进、讲练结合的理论知识培训体系,建成了高层次实验技能培训体系。还有高规格竞赛专用实验室4个,与高校有良好的交流切磋机制,会邀请国内顶尖培训专家来校辅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带领竞赛队伍到国内知名大学参加交流培训,接受名师点拨指导,学生可与国内竞赛高手互相切磋。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刘全铭以“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创新教育探索”为题,进行分享。
刘全铭说:“在创新已成为一种新常态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社会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开展高中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将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拓国际视野等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培养有涵养、有责任心的学生。中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
优秀人才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和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科,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广泛交流,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深化课改,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教育环境下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应有助于启迪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创新人格,激发学生创新行为。”
离不开对教师科技课程的指导
■近年来,37.3%的农村小学没有专职教师。科学教师中受过专业的科学教育或理科教育只占29.5%;43.3%的兼职科学教师没有参加过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农村学校有教师归属感的占50.8%,城市学校占68.9%;44.2%的校长报告学校科学教师的师资不稳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教师成为了重要因素之一。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王淑芳以“基础教育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做什么?”为题,进行分享。
王淑芳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乃至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我校借鉴国外先进做法,整合学校自身力量和资源优势,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智慧,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西安高新一中建立了国际视野下的校本研修模式,以主题交流为核心的教师“访学”模式,与国外高中长期稳定的师生留学机制,进行教师专题出国项目培训;以教师主体价值追求为引领的梯队发展模式;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研训模式;以学生发展需求为驱动的“再回大学”能力提升模式;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合作共建模式;以学校发展战略为指向的教育论坛和国际合作模式。
西安市铁一中学:
庆群以“坚守教育本质,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题,进行分享。
庆群说:“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师,只有教师转变了,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在学校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老师必须要具备从本学科到超学科,再到跨学科的整合的能力。我们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提倡教师多读书,跨专业读书,通过定期交流与分享,促进更多的教师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进而为实现课堂教学育人的融通性提供更多的可操作性。我校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提升视为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的抓手。”
西安市铁一中为促进教师成长主抓三件事:让“学习”成为生活形态,让“研究”成为工作状态,让“反思”成为教学常态。成立九大学科中心,开展“青蓝工程”“名师工程”“领航工程”,全方位关注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专长老师以及整个备课组、教研组的成长与发展。通过“专家领航”“海外培训”“高校回炉”利用各种培训激发活力,开展“名师对话”“开讲”等专题讲座,倡导鼓励教师跨学科兼课。教师卓越的专业能力以及融通能力,对学生优秀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的形成起到了孵化作用。
离不开对学校配套设施的完善
■国家级连片贫困山区的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校,为何能异军突起,在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有如此亮眼的表现?
安康高新中学:
马新民说:“我们身处秦巴山区。整个安康九县一区全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区,很多家庭成年人外出打工,有大量留守儿童,缺乏亲人陪护和正确引导,疏于看管。不要说科技教育,孩子能够完成基本学业已经非常不易。为此,我们通过建立素质课程研究与管理中心;组织老师参与到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中来;每年选派科技类素质教育课程指导教师外出学习,帮助教师提高科技类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学校为科学素质课程提供了专门的场地、电脑等基础设备;实行每位师生每学期读一本科普读物,每位师生每学期看一部科普电影,每位学生每学期能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学年带领学生参观一处科普教育基地,每学期召开一次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等;积极寻求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为学生开拓了多个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活动引领的方式,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活动;根据学科特点,让科技教育和学科教学结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教育素材;开展各学科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锤炼科学思维;以科学家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
汉中龙岗中学:
高翔说:“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主抓素质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独立部门——素质教育中心。将科技教育工作层层落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使全校的科技教育工作得到保障。每年用30万的经费建立科技教育激励机制,主要用于教师培训、科技活动、科技兴趣社团活动等。为了激励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学校还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办法,定期开展“科技之星”的评选,对评选的“科技之星”进行表彰奖励。学校成立兴趣小组,指定教师对科技兴趣小组进行指导,每个兴趣小组都要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场地,扎实有效的开展科教活动。每年4月学校还会开展科普讲座、兴趣小组成果展示、机器人大赛院士走进龙岗活动等。”
汉中龙岗中学十分重视科技教育的硬件投入,目前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16间,劳技室4间,计算机教室6间,网络中心、广播站、电视台、创客空间、陶艺吧、数学实验室等一应俱全。今年还专门投资修建了植物种植园、书吧科技活动场所。同时,学校开展讲好龙岗故事、中国故事、世界故事、科学故事、科学前沿研究成果等活动,传递正能量,不断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对课程体系多样的推进
■课程承载的是学校的教育思想、育人目标,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特色和核心,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推进器,更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逻辑起点。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冯军以“未来已来,我们需要这样的基础教育”为题,进行分享。
冯军表示:“我们制定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三年课程、教学进度和学时设计,在开齐必修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开阔学生视野的国际班课程,我们大力整合、开发、打造富有学校特色的多样性、多元化课程,多渠道延展拓宽学生所学知识,强化创新思维培养,强化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不断提升。”
陕师大附中现在已经形成具有严整的学科体系和学科框架的学术类课程,如足球、田径、航模、机器人等学科实践课程和数、理、化、生竞赛培训的学科特长课程。也形成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素质类课程,包括国防教育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类课程,如丝路视界、摄影、写意花鸟、嘹亮歌声、模拟联合国、国学、管乐等活动类课程,这些素质类课程以社团为载体,以赛事为抓手,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西安中学:
郑宏宝以“西安中学在科技创新教育上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分享。
郑宏宝介绍:“近年来,我校通过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组织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生的课题研究和为高中生做学术报告等方式,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参与春笋计划的学子多被双一流高校录取,被选入“苗圃计划”的学员也在同济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并有机会走进同济大学校园,享受自主招生政策。学校还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项目、科技社团活动、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等活动。
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上,组织学生走进科技型产业基地,开展‘科技研学’新模式。除了国家必修课程之外,学校开发了大量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引导和激励了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感悟科学、投身科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