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2019西北第七届主动脉疾病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对促进西北地区主动脉疾病,尤其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及全国心血管疾病多中心交流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会上,本报记者对主动脉疾病专家、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俞世强,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俞主任,您好!针对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以往不适合腔内介入治疗的现在也可以通过微创手段治疗了,请您举个例子,说明有哪些新技术新方法治疗这类疾病?
俞世强:以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AAA)为例,自1991年Parodi首次报道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abdominalaorticrepair,EVAR)治疗AAA以来,EVAR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EVAR的适应证主要体现在对近端锚定区和入路血管的解剖条件上。传统上,近端锚定区应满足:①近端瘤颈长度≥15mm;②近端瘤颈角度≤60°;③近端瘤颈直径<28mm;④近端瘤颈无严重钙化和大面积附壁血栓;⑤近端瘤颈形态规则。
近端瘤颈长一般要求>15mm,以保证近心端锚定,减少Ia型内漏。对于短瘤颈者,开窗技术、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及杂交技术的应用使锚定区充分延长,腔内适应证进一步拓宽。
开窗型支架在其带膜部分预留有与内脏动脉精确对应的“窗口”,释放时“窗口”对准对应的内脏动脉,经“窗口”在内脏动脉内再置入小支架。
“
烟囱”技术有助于延长近端锚定区,从而拓展EVAR的应用范围。同时,“烟囱”支架无需特殊定制,可获得性强,费用相对较低,特别适用于补救性处理意外封堵的近端分支血管。
分支支架可用于治疗累及腹部主要内脏分支血管的AAA。近年来,随着腔内操作技术的提高,采用带分支支架治疗AAA比例增多,其腔内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不适宜行外科手术的高危患者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手段。
Hybrid(杂交)手术是传统手术和腔内微创技术结合,能充分拓展锚定区,腔内修复效果确切。完成杂交拓展锚定区后腔内操作相对简单,技巧要求不高,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另一方面,
新型支架系统相继而出,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优势在于其能够最大程度地顺应动脉瘤解剖,支架中轴趋近动脉中轴,进而促进支架帖敷动脉壁,减少支架Ia型内漏与支架移位可能。
记者:据了解,西京医院在您的领导下已经建立了“绿色通道”(胸痛及卒中中心)。我们都知道主动脉夹层破裂一旦发生,致死率非常高。请您介绍一下贵院“绿色通道”在针对此疾病的患者诊断及治疗特色?
俞世强:动脉瘤抢救第一要点是快,传统的急诊环节较多,不利于医生及时判断患者病情。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患者救治延误主要体现在3个时间点:患者发病到就医的时间、转运的时间以及院内救治的时间。有效地缩短每个时间点都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医院各部门的协调下,多科室联合设立“胸痛中心”,对于疑似动脉瘤的患者,所有的检查可在两个小时内全部完成。为患者的快速鉴别诊断节约了时间,更能在各个时间节点为患者赢得急救时间,大幅降低患者术前死亡率。
记者:主动脉夹层非常危急,请您结合贵院的临床经验,和大家分享下破裂性主动脉夹层处理的要点。
俞世强: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一般每过一小时,死亡率即增加1%,起病后48小时,约半数患者来不及治疗。因此治疗主动脉夹层第一要点是要抓紧时间,缩短检查、诊断时间,尽快明确治疗手段。西京医院在建立“绿色通道”后,相关医生有自己的微信群,群内又分成手术开刀组和介入组。一旦患者确诊,就会通知相应的医生,尽快为患者采取合适的手段进行治疗,从而降低死亡率,拯救更多患者。
(本报记者)
人物简介
俞世强,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学会胸腔镜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20余年,在大血管外科、心脏瓣膜外科、微创心脏外科及心脏移植等方面具有明显特长。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全胸腔镜下先心病与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在亚洲率先开展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全胸腔镜下安全完成微创心脏手术已3000余例。建立了动脉瘤治疗的“绿色通道”,年抢救动脉瘤患者逾500例,治疗技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7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各1项,国家专利6项。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在国内外发表SC1论文32篇。荣立三等功1次,2014年获军队“育才奖”银奖和陕西省“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