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其中提到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见证了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辟历史。一下子让“鎏金铜蚕”惊艳世界。安康石泉县借势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让安康蚕桑迅速成为网红。
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陕西,丝绸之源在安康。安康是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提到安康蚕桑,就不得不说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蚕桑专家陈正余。陈正余学的是蚕桑专业,参加工作33年来,他一直从事蚕桑技术科研推广工作,蚕桑事业是他一生最执着的追求。他是春蚕精神传承者。
★满腔热血结缘蚕桑
参加工作才一年的陈正余就被任命为安康市蚕研所开发室主任。从此,他便与兴桑养蚕打上了交道,开始了传承春蚕精神的前奏。最初,他凭着满腔热血和雄心朝气,在抓点的县河乡穿荆越岭,攀岩涉水,与贫苦农民一道挖桑树坑,栽富裕梦,铺致富路。饿了,吃山区人的农家饭;渴了,用双手掬两捧清泉水;困了,就和老农滚在一个稻草铺上睡觉。他身上农村孩子的质朴和古道热肠,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于是,乡亲们跟着他学栽桑、学养蚕,他研究推广的蚕、桑新品种和新技术,乡亲们也乐于接受。他创办的安康市第一个乡级蚕桑综合服务站,也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和欢迎。他包抓的乡,成了全市兴桑养蚕的典范。初出茅庐的他小试牛刀,便获得了成功。从此,他与蚕桑结的那份缘也就更深了。
★爱蚕之于母亲爱子
陈正余之爱蚕,如同鱼之爱水,母之爱子,师之爱生,那个痴情才是最真、最纯、最铁的。他曾亲眼目睹了因为蚕药欠缺,施用不及时造成的蚕儿死亡的惨状,他自我发问滴血的心:为啥不创办自己的蚕药厂?
为了填补西北地区蚕药生产的空白,1989年,组织任命他为安康地区蚕药厂厂长,26岁的他重任在肩。创办初期,既无成功的办厂经验可学,又无现成的蚕药生产标准,他硬是靠自己勤学苦钻,拿出了立项报告。他白天跑外联,累得精疲力竭,晚上还要挑灯攻关。从月牙初升到启明星的再度跃上天际;从春到冬,就这样寒来暑往10个年头过去了。在他的努力下,争取项目资金100余万元,研制开发蚕药新产品30余种,年生产规模300万元的蚕药厂建起来了,由他编写的《陕西省蚕药地方质量标准》成为陕西省第一部蚕药生产质量标准。2010年4月,他编著的《规范栽桑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一书,由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他由专业技术人员向学术研究型专家转变,从而在兴桑养蚕技术研究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陈正余研究成果众多,著作颇丰,获奖无数,不仅仅见证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辛勤探索,也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据他讲,这十年是他人生最难忘的。那时孩子小,无人管,妻子在恒口缫丝一厂上班,有一年冬天把娃送到缫丝一厂幼儿园,等到他晚上23时去接娃,娃冻得立不起来了,他当时满眼泪花。
★抓点示范成效显著
1996年8月至2002年8月他先后任安康地区蚕研所副所长、安康市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站副站长。
从蚕研所科研岗位,到行政部门领导,再到蚕桑技术应用推广,角色几经转换,他仍是干一项爱一项,每走一处都留下他坚实的足迹和曾经的辉煌。在此期间,他长期在农村蹲点,坚持抓科技示范点,抓养蚕技术推广,主动承担蚕种繁育任务,开展就地制种,每年繁育合格蚕种5000张以上。在他任包抓的汉滨区县河乡关沟村技术总负责人期间,从新品种引进推广、基地建设、小蚕共育、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推广等方面都亲力亲为。他不仅把县河乡示范点作为了技术培训基地,而且也当成科研试验基地和自己的家,为示范点争取扶贫资金100余万元,对加快推进示范点建设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使关沟村发展成为在省、市、区都赫赫有名的“一村一品”蚕桑专业示范村。
在关沟村探索形成了以专业大户为主体、技术服务部门为依托、政府为纽带、项目资金为支撑、现代工具为手段、灵活多样的技术推广新模式,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技术推广教农桑蚕
在蚕桑应用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他并没有忘记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本分,那就是不断钻研,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成就。千淘万漉皆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他主持完成的“陕南蚕桑新技术配套应用”项目2001年获省级成果二等奖;他执笔起草制定44项省市蚕桑质量标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7万字的《陕西省蚕桑质量技术标准》著作是对他技术水平的最大肯定。他主编30万字的《安康市蚕业志》在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将安康蚕桑发展的辉煌历史载入史册,传承后世。
针对当前农村多数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养蚕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的实际,他走遍安康市8个蚕桑基地开展蚕桑培训会100余场次,培训蚕桑干部及蚕农1万余场次。
栽桑养蚕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功效是当前制约蚕桑产业的瓶颈。面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实际情况,他大力推广抗病性强的“华康2号”新蚕品种和产量高的“强桑1号”桑品种,在全市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小蚕人工饲料育、多批次养蚕、大蚕省力化饲养、工厂化养蚕、熟蚕自动上蔟和桑树自动收割机、智能化旋耕机等一系列省力化养蚕及桑园管理新机械,提高工效70%以上,降低劳动强度50%以上,大幅度提高了蚕桑综合效益,促进了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既是对忘我牺牲、不记名利高贵品质的由衷赞颂,也是对无私奉献、造福他人伟大人格的致敬颂扬。陈正余就好似这春蚕、这蜡烛,把热血和汗水抛洒在家乡贫瘠的土地上,滋润着嫩绿的桑叶,使他自己也成为人生的金蚕。
(曹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