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火车轮“美容师”亲历铁路科技升级

陕西科技报
    4月24日,张杰师傅在检测车轮。    本报记者周励摄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铁路交通必须保证安全舒适的今天,火车头作为旅客列车的动力源,运行与否平稳,关系到旅客的乘车感受。而火车头跑得稳不稳、不但得看轮子圆不圆,还得看轮子表面美不美。
  西安机务段的张杰师傅,今年54岁,已经在车床加工岗位干了30余年,尤其在镟修作业方面是“刀尖上见功夫”的大工匠。
  4月24日,记者在西安机务段,采访了这位火车轮的最美“美容师”。
  望闻问切
  镟修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
  为什么要镟修火车轮子?“就是为了保证每一个轮子都一样大、一样圆,能有相同的周长和运行轨迹,能有足够光洁的表面,这样才能使火车运行平稳舒适。”西安机务段党委办公室刘翔给记者介绍。
  刘翔说,火车轮子与钢轨接触的表面叫“踏面”,它就像人的脚底,磨得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损伤,不及时“修脚”,踏面的弧度就不够精确,高速运行时就会拉着列车一起产生“蛇行”动作,左右摇摆无法平稳运行,甚至会由于损伤扩大造成轮对裂纹威胁列车安全。因此,随着列车开行对数越来越多,机车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轮对踏面问题发生情况也越来越多。由于轮对表面创伤位置不固定,所以镟修过程中必须人为手动进行镟刀位置固定,这就要求镟轮工必须要有精准的操作技艺及耐心的观察,精准的按照技术要求完成对轮对的镟修,且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镟刀位置对不准,会使轮对之间轮径误差过大,导致换轮。
  如何镟修火车轮子?镟轮工必须要在深2米、面积3平米左右的镟轮坑里操作,不管是冬天寒风刺骨,还是夏季热如蒸笼,要全程紧盯机床屏幕,及时清理镟修下来的钢渣,一刻也不能离开。
  如何保证能够按照技术要求不过量镟修?可想而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首先的。30多年的工作经历,张杰总结了“望闻问切”之法。
  张杰一边监控一边给记者介绍说:“望,就是紧盯切削点,监控每一丝细节;闻,就是侧耳倾听切削中是否发生异响;问,就是时常要对轮对进行敲击,感受轮对的应力特性;切,就是使用轮缘卡尺精确测量轮对踏面弧度和轮对直径。”
  而评价镟修质量的标准,除了制度上规定的工艺要求,外表“粗糙”的张杰还苛刻地追求心目中的精致“美”,几何尺寸要美,表面效果美,就连镟下来的刚渣滓都要形成打着转的螺旋美。
  一个车镟修下来得大半天,用张杰的话说,只有守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在这里呆下去。
  机车换代
  200多台机车要常“美容”
  全称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始建于1934年,解放前曾称为长安机车厂、长安机务段等,到如今已历经了85年的风雨征程。
  1949年10月2日,西安机务段第一台老式进口机车抢修完毕,被中共中央命名为“人民政协号”,见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时代的到来。
  建国初期,西安机务段的机车是“万国造”,状态老旧,被戏称为“联合部队”。
  建国70年来,西安机务段先后涌现出多个先进集体和典型人物,其中创建于1959年的“钢人铁马”631机车乘务组,曾被命名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等数十个称号。631号机车见证了中国铁路装备制造水平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已更新五代。
  1965年出生的张杰,16岁接了父亲的班,在机务段工作一直到今天,亲历了机车的几次更新换代。他说,自己刚到机务段上班时,当时配属的大部分是蒸汽机车。由于当时蒸汽机车缺少互换配件,于是就有了车床工,主要是手工加工配件。车床工加工零件精度要求高,0.1毫米的误差都会导致零件用不成,所以在从事车床工的近10年间,他从师傅身上不仅学会了加工零件这门手艺,也学到了师傅严谨的工作态度。
  上个世纪90年代,机车大换型,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取代了蒸汽机车,工业快速发展实现了配件流水线加工,加之铁路旅客运输越来越繁忙,机车使用频率高,轮子磨损快。张杰他们这批车床工应时代要求,变换了战场,成为了一名机车镟轮工。过去,机务段的镟轮工有五六十人,现在只有五个人。
  镟轮工也属于车床工,不同的是,一个是加工只有火柴棒大小的精巧零件,一个是镟修直径超过一米多、重达一吨多的机车轮对。经张杰的手镟修过的机车有“韶山”1、“韶山”3、“韶山”6、“韶山”7、“和谐”型等多个系列的电力机车,以及“东风”4、“东风”7系列内燃机车。他经常开玩笑说:“你们都是从机车外形看车型变化,而我是从车底、车轮看车型变化。”
  现在,西安机务段以高铁和旅客列车牵引为主,配属6型机车共200多台,担当运行区段辐射半个中国,包括北京西、徐州、郑州、太原、包头、南阳、成都等站。张杰和他的4位战友的任务,就是要让这200多台机车轮总是保持“美美的”!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