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染色剂助力打印3D器官
人体器官3D打印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我们的器官具有非常复杂的脉管网络;二是打印所用材料必须无毒无害,且与人体兼容。近日,《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时突破了这两大问题。
来自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使用了一项投影立体光刻技术用来3D打印人体器官。该技术打印出了特别精妙的器官结构,可实现液体流动等功能。此外,研究者还找到了与生物体兼容的材料,让活细胞在材料中可以正常存活。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材料,而是一种现在零食常用的染色剂,可以从超市买到。
人工神经网络首次控制真实的生物大脑神经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用人工神经网络精确控制了猴脑中的一部分视觉神经网络。
研究人员首先构建了一个模拟大脑视觉皮层的人工神经网络,这一人工神经网络不直接与猴脑连接,而是输出一批特定的图像。猴子看到这些图像以后,脑部视觉皮层中特定的神经元群被精确控制激活,而周围的神经元仍然保持不活跃状态。也就是说,只要人们想激活猴脑视觉神经中某个特定部位,人工神经网络就能以放映图片的方式精准刺激到目标位置。
童年遭虐待染色体端粒长度较短
端粒,是存在于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对大多数人来说,端粒长短与寿命密切相关,会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短。除了自然衰老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可能导致端粒更短呢?
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者观察研究了一千多名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患者)后发现,童年受过虐待的病人,端粒比其他人更短。这意味着,童年早期的应激反应很可能与细胞衰老相关,并影响到了端粒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