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省科协开展学术成果科普化研讨
  本报讯 5月15日,由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陕西科技报社、陕西省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高端学术成果科普化座谈会在陕西科技馆举行,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党广录,省级学会专家、媒体代表40多人参与座谈,与会代表分别结合各自在科普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围绕主题做了报告和发言,进行深入研讨。
  省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史志诚认为科普是一种社会教育。传统“科普”,立意较低,带有浓厚的“扫盲”色彩,简单等同于具体科学知识或结论的灌输,只是知识的普及。现代“科普”,是科学的普及。科学的普及应该渗透进对科学精神的普及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科普作品必须有观点、历史、哲学与科学分析、展望。科普作品既像是望远镜,把遥远的似乎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物拉近到眼前,让人惊讶于这么遥远的事物也和我们有着各种关系,又像是显微镜,把我们身边的已经熟视无睹的事物放大十倍百倍,让人明白即使是最简单普通的东西,也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科普作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和知识性。
  省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祁云枝提出要用文学和漫画给科学插上飞翔的翅膀,从事植物研究与科普创作二十多年来,她一直尝试着让枯涩的科普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为此自学了漫画,因为直观、幽默的漫画能够快速抓取读者的目光,更适合读图时代。科普创作一定要激发受众的兴趣,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许多有成就的植物学家,最初都是从好奇和兴趣中步入这一领域的,并且以这种心态从事植物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植物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普及是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以突击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优秀的科普作品,一定会体现出人文关怀,在创作时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感悟植物带给人类的哲学启迪,关注植物与人的关系。
  省心理卫生学会秘书长姚斌表示,运用新媒体可及时提升科普效率的效果。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环境下的科普形式,主要有数字科技馆、科技手机报、微博、微信、抖音、B站、游戏科普等。但网络是双刃剑,科普内容中八卦谣言多、缺乏理性的情绪宣泄多、心灵鸡汤多、违背科学原理的生活常识多,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等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新媒体传播的伪科学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三类。面对这些情况,学会和专家们需要消除利益驱使、发出权威声音、打造专业学会品牌,更好的推进科普工作。
  在交流发言阶段,省航空学会秘书长向河、省康复医学会秘书长张巧俊、省气象学会秘书长王建萍都强调,学术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专家、团队必须要有科普情怀,要更多的探索跨学科整合。陕西日报、陕西科技报作为媒体平台,在发言中提出,学术成果科普化需要背景、契机,要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展科普宣传,同时,科普产品的内容品质才是最关键的。
  最后,党广录说,学术成果科普化座谈会是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活动之一,目的是为了提升全省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动员更多院士专家等高端科技人才参与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把更多高端学术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科普资源,推出更多更好的科普原创作品。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必须区分清楚,科研成果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产业化、科普化,科普化是将科研成果中所包含的软性元素:知识、思想、方法等,向社会介绍、推广和应用,不一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社会效益,包括对人们的思维、观念、行为、习惯等带来启发和帮助,以及对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广泛影响。所以,科技工作者应该通过擅长的方式,来传播适合大众的科普知识,在知识接力棒的传递过程中,缩短科学与大众的距离,让普通读者对最新的科研成果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本报记者 吕培涛)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