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谭工业园区被授予“陕西省科技创新服务站” 本报讯 当前,以智能化为方向和特征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陕西实现追赶超越,必须更加坚定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科教资源等创新潜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资源下沉、服务地方,这是省级部门与地方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向基层、企业聚集的重要举措。5月21日,“智惠宝鸡”传感器科技产业发展论坛、展博会、院士专家与企业对接交流等活动的举办,就是省科协、省工信厅和宝鸡市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之一。
高端论坛为宝鸡乃至全省传感器产业作大作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宝鸡市市长惠进才在论坛致辞中提到,“陕西90年代已是我国传感器研发生产基地,宝鸡作为‘陕西传感器生产基地’的核心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传感器专业研究所,形成了一批最早的力敏传感器企业,目前,仍然拥有专业传感器生产企业50多家,产品200余种,产值达10亿元。”虽然发展中存在瓶颈,但在惠进才看来,宝鸡有自信打造成中国的“传感器之都”。
发展传感器产业,宝鸡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优势是工业基础门类齐全,企业集聚,产业配套和协作便利,应用市场突出,有政策和环境保障。劣势是企业规模小发展慢产品单一,研发设计、核心器件不在本地,应用率较低。在这种情形下,宝鸡市政府寻求产业链延伸的需求尤为迫切。
论坛召开前,省自动化学会、省机械工程学会组织17位专家赴宝鸡调研形成了两份专家报告。针对报告中宝鸡传感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论坛上,蒋庄德院士以《高端智能传感技术及应用》、管晓宏院士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杨银堂教授以《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集成电路技术》、徐志刚教授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技术与信息安全问题》、焦李成教授以《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与挑战》为主题,分享了对传感器产业链内技术上的见解,他们围绕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协同升级和产业生态完善,智能传感器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分装、测试等给予了专家意见,对症下药,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在场的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传感器产品博览会提供推广平台,科技创新服务站实现共建共享,科创服务成为提升产业新的驱动力量
“科技创新服务,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做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和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是加快产业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体系性服务,省科协打造的‘智惠三秦’系列活动,侧重与当地新兴产业发展结合,推动产业提效升级,有的放矢开展服务。”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孙科介绍“智惠宝鸡”活动时,着重强调了科创服务的实效性。
宝鸡市打造“传感器之都”的发展目标,是要发挥现有优势,以压力传感器为主攻方向,形成多条技术和工艺路线,多品种、多量程发展,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同时突出发展消费类电子传感器、工业装备类传感器、军民两用传感器。这次在宝鸡举办的传感器产品展博会,邀请了40多家全国范围内传感器企业携产品参加,展出和推介最新的传感器企业产品、技术,并开展项目招商活动,对于宝鸡乃至全省学习经验、取长补短,效果显著。
活动期间,副省长、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还为姜谭工业园区授予“陕西省科技创新服务站”;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渭滨区政府签订了智能传感器研究中心共建协议,这些都将成为引进智力人才,共建共享科技成果的新的发展起点。
院士专家资源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背后的“隐形推手”
全省传感器产业发展如何规划布局、引导扶植,西安、宝鸡、汉中如何沿着产业链分工合作、集群化发展,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如何产、学、研、用搭建平台、协同创新,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只在宝鸡。而要在竞争中取得先机,就离不开科技资源的集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离不开省级各部门、科协组织的落实,特别是院士专家资源、技术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省政府副秘书长姚建红在提到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时说,“陕西在发展传感器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和人才优势,蒋庄徳院士、管晓宏院士等一大批专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培养了大批人才。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撸起袖子加油干。”近些年,省科协作为企业和科技人才背后的隐形推手,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在引“智”添“才”方面,启动了在大中型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科技创新服务站、在小微初创企业建立学会服务工作站的“三站”建设,为企业科技创新柔性引进人才和技术建立了长效机制。科协组织拥有137家省级学会、40多家高校科协、200多家企业科协,在组织引导科技人员聚焦“三个经济”发展需求上,始终走在了科技创新“上风口”。
(本报记者 吕培涛)
延伸阅读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约有传感器企业216家,涉及压力、温度、流量、液位、角速度、角度、陀螺仪、加速度、惯导、转速、称重、应变、光电、红外、光纤、振动、烟雾、图像、气体、超声、微波、电流、电压、电功率、线位移、角位移、湿度、气象环境、RFID、北斗/GPS、接近传感器等近40多大类。其中压力传感器厂93家,占总数的43%;称重传感器21家,占总数的10%;惯性传感器18家,占总数的8%;流量、振动传感器各14家,各占总数的6%;其他13大类传感器共40家,占总数的19%。全省传感器的总体产值估计约为100亿人民币。我省研发生产的军民两用惯性导航传感器、工业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及称重传感器、物联网新型传感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宝鸡作为“陕西传感器生产基地”的核心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传感器专业研究所——宝鸡传感器研究所,形成了一批最早的力敏传感器企业,目前拥有专业传感器生产企业50多家,其中涉及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等工业用传感器37家,军工及行业专用传感器8家,相关配套企业10家。产品200余种,产值达10亿元,仅行业科技人员就达上万人规模。
论坛之声
省政府副秘书长姚建红:
传感器是一个基础性的核心器件,应用非常广泛,对促进工业发展、信息业发展非常重要。我省的传感器产业除了军工领域外,普遍停留在压力、温度等传统低端市场,形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这是我省发展传感器的问题所在、也是潜力所在,因此一定要把传感器产业作为我省发展“三个经济”、实现产业省级重塑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重点发展。
中国工程院蒋庄德院士:
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传感器是关键。传感器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1台涡轮机大概就有5000个传感器。中国传感器产业是细分市场,有几十个大类几千种产品,现有压力、温度等领域都做得很好,我国高端传感器主要依赖进口为主,在敏感材料、设计、加工、封装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要加强高端传感器方面的研究。宝鸡传感器产业中有一批好的企业和产品,做大做强做好细分市场,必须和其他本地优势制造业衔接,拉动智能制造再上一个台阶。
中国科学院管晓宏院士:
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基础就是信息感知,信息无处不在,基础就是传感器。宝鸡有传感器产业发展优势,“智惠宝鸡”活动的开展很有远见。传感器产业涉及面广,技术进步取决于基础理论,例如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突破,也涉及所有产业的发展提升,因此打造“传感器之都”,需要各类产业企业合作形成上下游的产业基地,同时加强基础科研。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能够全面感知能源供需信息,实现能源系统供需整体优化控制与决策,是新型能源系统的基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杨银堂教授:
传感器是人类感知环境的基本手段,其输出为微弱电信号,信号采集与处理是传感器与信息系统的联系界面,必不可少。发展传感器产业应该重视对相关集成电路技术的研究,它对提高传感器系统性能、增强产品竞争力、增强产品增益具有重要作用。
长安大学徐志刚教授:
智能网汽车系统主要由具备计算能力的车载系统、具备感知和通信能力的智能路侧系统、远程云计算服务平台三大部分构成,各部分之间依赖多模式互联通信进行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以提高现有交通系统效率、安全和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