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是创新的源泉。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第三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我们走访了部分在陕科技工作者,了解他们的科研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感触最深的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心中都有一个奋斗的故事。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为我国争取在国际卫星导航建设中的话语权,是我们科研人的使命,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愿把一颗赤诚之心、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从选择做科普到今天,用通俗的语言来还原大道理,用多元的方式讲述古生物化石的故事,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幸福。”
无论是为科研奉献一生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是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或者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他们身怀绝技而又朴实无华,他们忙碌于实验室,奋斗在田间地头、建设一线,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面对物质的利诱、网络的冲击,面对科研攻关之难、经费之少,很多科技工作者坚持了下来,他们坚持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内心的强大,我们为这样的科技工作者一再喝彩。
1992年,当李大健进入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所工作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研究的无人机会成为今天科技创新的一个“风口”。2016年,李大健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导成立西安爱生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来,公司研制的人工增雨无人机首次实现无人机入云作业,填补了国内在自动气象站记录可追溯的成功增雨方面空白。“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我国无人机产业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李大健满怀信心地表示。
其实,每个科技工作者都是奋斗者,而每个奋斗者都是勇者,都坚定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信念不断前行着、努力着。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早已深入人心,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社会的认知里,科技工作者就是最闪亮的那颗星,他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他们是创业创新的主要力量。值此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再一次大力宣传和弘扬科技工作者咬定目标不放松、不畏困难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激发全省科技工作者的担当意识、奉献精神和奋斗热情,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永葆初心,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魅力。
(本报记者 吕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