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好处,希望的种子再一次播撒在这个不起眼的村庄,这里是省级贫困村——榆林市佳县马家沟村。
马家沟村位于佳县刘家山南方向2.5公里处,总面积6.9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125户5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23人。该村农业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主要以杂粮种植、养殖、红枣、劳务输出为主,产业发展薄弱,收入来源相对较少。而如今,在第一书记魏翻桃的带领下,大部分村民已脱离贫困,正积极地昂首阔步奔向小康。
魏翻桃,佳县文广局职员,从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到“5+2”“白加黑”,从繁华热闹的县城到宁静落后的山村,从每天陪着孩子到孩子发烧39.5℃都没办法亲自去照顾……如此大的反差让她几度流下委屈的泪水,甚至后悔“揽下这瓷器活儿”。但巾帼不让须眉的铿锵精神,使她有股“不脱贫不罢休”的干劲儿。
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魏翻桃作为第一书记,积极探寻带领本村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方法,从认真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和带领村支部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开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精准扶贫不是养懒人”和“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等思想引导活动,逐步淡化贫困意识,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根据梳理出的村风民情,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小康驿站;积极开展新民风建设、协调扶贫扶志扶智文艺队进村演出,宣传孝老爱亲典范,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引导贫困户依托政策脱贫致富。经过一番努力,马家沟的村风民情较之前有了较大改善。
马家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常住村民多以弱半劳力为主,种养殖业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使村民的种养殖业达到最大收益,特进行了红枣降枝技术、养殖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及其普通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村里种植户和养殖户大多掌握了相关技术,为种养殖业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魏翻桃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她牵头重新启动互助资金运行,成立了集体合作社;进行光伏产业分红,25户63人平均每户分红500元。为使贫困户建立起长效产业,今年特别对本村30名贫困劳力进行了为期15天的手工挂面加工技能实践培训,现已有15户农户已着手建厂长期发展此项产业。至此,马家沟村手工挂面加工产业与种植、养殖等中短期增收产业同步发展的蓝图愈发变得触手可及,再加上已经落地见效的“红枣+中药材”立体农业、“光伏+贫困户”长效产业、“写生基地+贫困户”的旅游产业等,为马家沟这个有名的贫困村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作为第一书记,她了解贫困户的所有信息:马更红家是因灾致贫、马赵喜家是因学致贫、马东平家是因残致贫……这些贫困户的情况她都熟记在心。
马更红说起第一书记魏翻桃,去年的事仍记忆犹新。
秋末,马更红的老父亲在院子里走来走去,神色焦虑,走门串户的魏翻桃正好经过,她赶忙走上前去,急切的询问老人发生了什么事?而看到魏翻桃的老人像找到了依靠一样,说到:“翻桃啊,你看去年我们家产的核桃现在都坏掉了,今年产下这么多核桃卖不出去,一年又白受罪了,这可咋办么?”
“我在想怎么才能解决老人的困难呢?后来我发动亲戚和微信圈内的朋友来购买这些质美价廉的核桃,也搞起了微商。”魏翻桃乐呵呵地说道,最后马更红家的核桃销售一空,既解决了老人的心头之忧,更实现了当年增收的愿望。
“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魏翻桃的实干精神,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激。“有一次,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伯用颤微的双手送来了萝卜和芝麻,说是自家种的比城里的要好,一定要让我把东西收下。”说起马家沟的村民,魏翻桃脸上洋溢着既得意又幸福的笑容,从刚来的“村外人”渐渐变成了“村里人”“自己人”,真的不容易呀。
现在的马家沟村村风文明、村容整洁,住房保障、饮水安全、供电可靠,在交通顺畅、通信便捷的基础上,养猪、养羊、中药材种植、手工挂面加工等富民产业逐步覆盖全村,正在实现“家家有项目,户户有产业”,为马家沟村脱贫巩固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截止2018年,全村累计脱贫40户116人,贫困发生率由23.8%降为1.36%,并于当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出列。
(文/冯永春 图/张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