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探索

陕西科技报
  西工大让人造骨在生物体内“活”起来
  骨缺损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西北工业大学汪焰恩教授团队近日在英国《聚合物》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的3D打印活性仿生骨可在生物体内“发育”,做到与自然骨的成份、结构、力学性能达到高度一致,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汪焰恩团队研制的3D打印仿生骨,最核心的技术就在于“仿生”。经过多年探索,已能将羟基磷灰石、黏合剂、细胞液、蛋白液等按照不同个体的骨骼性质,对打印材料进行科学配比,从而打印最适合被植入个体的人造仿生骨。
  他们发明了活性生物陶瓷仿生骨3D打印技术,解决了“怎么打”的问题。经过检测,该3D打印活性仿生骨与天然骨成份、结构、力学等性能达到高度一致。与其他类似3D打印技术相比,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目前,他们在3D打印兔子皮肤的植入试验中,仿生皮肤比自体皮肤愈合时间短25%。未来,这项技术能为骨缺损、皮肤损伤等患者带来治愈希望。

(史俊斌)

 
  科学家发现与西红柿味道相关基因
  你有没有觉得不少西红柿味道寡淡、不太好吃?由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科研人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新近发现了与西红柿味道有关的基因,有望帮助培育味道更好的西红柿品种。
  以往对西红柿基因组进行的测序只针对少量植株,不能体现不同品种的差异。最新研究包含多个品种信息的“泛基因组”,能更全面地反映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构成,帮助科研人员高效选育兼顾风味与经济价值的品种。
  研究小组绘制的西红柿“泛基因组”中可以看出,在西红柿培育、品种改良等过程中,有大量基因丢失,这显示现代农业在追求西红柿产量、保质期和抗病能力等方面的过程中,放弃了味道等其他一些特性。在这些新发现的基因中,TomLoxC参与生产脱辅基类胡萝卜素,使西红柿具备良好气味和口感。在较早的西红柿栽培品种中,极少存在Tom-LoxC基因的版本,不过该版本在新品种中出现得越来越多。

(新 华)

  日本研发治疗帕金森病新药物
  日本大阪大学等机构最近研发了可抑制与帕金森病相关蛋白质蓄积的新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已确认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效果。
  帕金森病的产生被认为与脑内一种名为“α-突触核蛋白”的蛋白质异常蓄积有关,迄今没有根本的治疗方法。
  大阪大学和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小组最近研发了可抑制“α-突触核蛋白”蓄积的寡核苷酸药物,它能够与“α-突触核蛋白”基因结合并阻碍其合成,从而抑制这种蛋白质的蓄积。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接受该药物治疗的帕金森病模型实验鼠“α-突触核蛋白”蓄积受到抑制,行动障碍也得到了改善。
  研究小组称,期待这一研究成果和方法能够成为帕金森病的划时代疗法,也期待将其应用于其他神经疾病的治疗。相关研究成果5月21日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

(李 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