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为我国著名的五岳之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广十里,属秦岭东段。《水经注》谓:“远而望之若花状”,“西方为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故名“华山”。又因其西有少华山,亦称太华山。
华山主要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北峰(云台)五峰组成,其中主峰落雁、朝阳、莲花三峰峥嵘耸峙,鬼斧神工,有壁立千仞之势。南峰不仅为华山群峰中最高峰,也是五岳中最高的山峰,千山环之,若羽林执戟,登临绝顶俯瞰群山,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宋寇准赞曰:“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峰顶有池水一泓,名曰仰天池,常年清澈不涸。玉女、云台二峰,高虽不及东、西、南三峰,却也各具姿色。
风景秀丽的华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也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华山怪石林立,岩洞遍布,据《云笈七签·洞天福地记》云,华山西玄洞,又名三元极真洞天,为十大洞天中之第四洞天。《华岳志》称它“天地高大,日月星辰,风云草木与外无异,官阙楼台尽是七宝所成,旁生紫林芳花,五髓金精,乃洞天之境。”华山洞,又名太极总仙洞天,为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四洞天。另外还有莲花洞、玉皇洞、太上洞、贺老洞、迎阳洞、希夷洞等等。
华山作为人们崇敬和谒拜神祗的场所由来已久,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据《华山经》云:华山“白帝少昊司之,百神之所冢也。盘古死,委厥足巨灵掌以通河曲。轩辕氏莅止,乃会神祗。”相传尧、舜及周武王都曾巡狩华山,《庄子·天地篇》中“华封三祝”就是讲尧巡狩华山,华封人祝其寿、富、多男子的故事。《尚书》中则有舜巡狩西岳华山的记载。华山历来也是道教徒向往的修炼之地,历代著名的道士、隐士修真养性的遗址和文物遍布山中,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些人的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早在道教形成以前,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时期,就有很多著名的神仙家们在华山隐居修道。如古代神仙冯夷、青鸟公、毛女、赤斧、古丈夫、萧史、弄玉、三茅真人等等,都是在华山成仙得道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有茅山道祖师茅盈的曾祖茅潆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在华山白日升天的故事。
汉魏六朝以后,天师道兴起,来华山隐居修炼的道士更多了,其中最著名的有北魏世祖时的道士,新天师道的创始人寇谦之。寇谦之(公元365-448年)字辅真,上谷昌平人,早年好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幽诚上达,有仙人成公兴,不知何许人,……兴乃令谦之洁斋三日,共入华山。令谦之居一石室,自出采药,还与谦之食药,不复饥。”
北周武帝时,有道士焦道广,据记载:曾独居华山云台峰,避粒餐霞。
唐代道教最为兴盛,唐高祖、唐太宗等曾亲临华山拜岳。唐睿宗的女儿金仙公主曾在华山修道,唐玄宗为她在山脚下和大上方修了仙姑观、白云宫。玄宗封华山为“金天王”,并敕建了高五丈、宽丈余的华山石碑。唐、五代时的著名道士钟离权、吕岩、刘操也都游历过华山,或在华山隐居修道。
至宋,由于陈抟与华山的关系,使华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更加突出。陈抟是道教的学者,又是道教的祖师,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道教都有很大影响,他在道教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陈抟居华山先后约四十余年,他的主要著作《指玄篇》《钓潭集》《无极图》《先天图》等均在华山写成。华山还留传他与宋太祖赵匡胤下棋,赵匡胤将华山输给了他的故事。至今华山仍留不少和他有关的遗迹,如玉泉院、希夷洞、云台观、希夷峡、下棋亭等等。他的弟子贾得升、张无梦及再传弟子陈景元都是宋代有名的道士。陈抟还被奉为道教“老华山派”的祖师,被称为陈抟老祖。
金元时,王重阳创建全真道派。自全真派兴起时起,华山即是全真道场。王重阳的弟子王处一、谭处端、郝大通都在华山长期居住过。王处一,号玉阳,自号莲峰逸士,居华山修道,并撰《华山志》一卷,开创全真嵛山派。郝大通,号广宁子,开创全真华山派,华山如今也还保留不少有关他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