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精益求精的“一根筋”
——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高级工程师宋文搏
  宋文搏,男,1974年出生,1997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现任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常务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工作以来,宋文博完成的勘察项目先后获全国优秀勘测设计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银质和铜质奖各一项;获陕西省优秀工程勘测设计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初夏的一个上午,下着小雨,我们依约在咸阳市郊外宋副院长的办公室见到了他。白短袖深西裤,给人文质彬彬的感觉。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水利工程图,几个铁皮文件柜静静地矗立在办公桌前,装满了图书资料,昭示着主人的简朴和专业。谈起21年的水利工作,宋副院长如数家珍。
  ★成绩是大家的
  “这些项目工程的建成和获奖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团队的荣誉!”宋文搏真诚地说。“水利工程是多代人集体的努力,是一代接着一代干的结果,每个工程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同志们的血汗,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改革开放后,国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上马水利工程多,也为我们广大技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并进行更多的勘测设计工作,为国家建设贡献才智,也有了与全国知名专家合作、学习提高的机会!”
  ★艰苦卓绝下坂地
  提到下坂地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宋文搏感慨万分。
  建设新疆塔里木河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目的是为了解决南疆喀什地区春旱问题,解决农民灌溉问题。宋文搏从2000年至2005年,六年时间里,每年工作3至8个月,与进驻的百十号人团队在艰苦条件下逐一解决技术上的难题。他们一起攻关克难,精益求精,先后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在150米的深覆盖层水文地质特性、高烈度地区砂层的动力学特性、超高边坡稳定性研究、深埋隧洞的岩爆和高地温研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审慎论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工程在2010年竣工,并已安全运行8年。2017年,该工程的勘察工作成果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工程勘察一等奖。
  “工地距离最近的县城50公里,距离喀什市350公里,周边高山都是冰川,常年积雪不化,冬天大雪封山,公路和雪已连成一片,夏天经常发生泥石流,泥石流曾经把我们的住地埋没。我们当时还在山洞里面进行勘探工作,冬天的山洞里面潮湿闷热,而外面却是零下20度冰天雪地,勘探工作中的钻杆冻住了,手一摸连手也冻的粘在钻杆上。测绘仪器也被冻住了,要揣到怀里焐热才能使用一小会。每到夜晚,驻地的野外住宿帐篷周边常有野兽出没,一刮风好像鬼哭狼嚎。吃饭的时候胳膊底下夹个碗就去了,蔬菜大多是土豆、萝卜、白菜。冬天的白菜一冻就纤维化了,根本咬不动。夏天易发生泥石流,冬天大雪封山,曾经40天与外界失去联系。”
  在这样一个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野地里,人们的娱乐生活只有打扑克、下象棋,偶尔看看录像带,一晚上看个七八集,或者坐在床上聊天,历史,家庭,经历,八卦,笑话……什么都聊。队友们如此亲密,回到家都有些不习惯了。
  因为通讯不便及长时间与家人分离,让他们与家人陌生了起来。“孩子一岁时,我从野外回来,孩子已经认不出我了,见了我喊‘叔叔’”。宋文搏的笑容中增添了几分无奈。他说这是当时每个地质工作者的常态。每次到打电话时,由于路途遥远,要开车去,而一车只能容下5个人,所以很多人都去不成,有些人甚至因长期在外地工作,与家里联系少而导致家庭破裂。
  宋文搏讲到,在2003年10月份左右,因为工作任务紧急,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的他,在咸阳的家中仅待了一天,就赶紧坐飞机去了乌鲁木齐,又从乌市坐车去喀什,再从喀什上山。他用一天时间从海拔600米的地方赶到了海拔3000米的高地,最后出现了下肢浮肿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他的身体也曾因严重的心律失常而住院。宋文搏还为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工作照,满目都是砂石野山,寸草不生,一片荒凉。照片中,他们在十分陡峭的高山上工作,往下看,山下的汽车小的如同蚂蚁。
  ★我是“一根筋”
  “干水利工程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如果水库出现溃坝,对下游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来说,都是灭顶之灾。一座水库过30年出了问题还要找你,你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我们的工作就是挑刺,找问题,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发现问题。我们特别欢迎有人提意见,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实现和接近完美。因此我养成了挑剔的习惯,办事就是‘一根筋’。现在我跟人相处也是这样,抠言语用词,抠技术细节。这种性格有时叫人难以接受。我也知道与人相处不能太挑剔,但是没办法,已经养成这种职业习惯了。为了工程质量,为了国家和百姓利益,我们不得不认真,不得不挑剔!”
  追求完美,“一根筋”的处事方式或许让别人觉得他难以相处,但对他的工作却有极大的帮助和好处。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党支部书记焦世礼同志说:“宋文搏其实很好相处,他的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敢于担当的‘一根筋’精神叫人敬佩!”
  回去的路上,记者脑海里反复回味着宋文搏的话,回味着他的“一根筋”精神。 
  

(本报记者 王谦 实习生 冯雪)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